【摘 要】在中學教材里,由于晶體各自結構的特殊性,學生在進行微觀結構分析,尤其是與數據有關的分析時常常感到較困難。而構建完整的空間概念,結合數學思維策略,是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
【關鍵詞】晶體 結構 數據分析
在中學教材里,涉及到結構的常見晶體有:離子晶體(NaCl晶體、CsCl晶體)、分子晶體(干冰晶體)、原子晶體(二氧化硅晶體、金剛石)以及過渡型晶體石墨等。由于各自結構的特殊性,學生在進行微觀結構分析,尤其是與數據有關的分析時常常感到較困難。而構建完整的空間概念,結合數學思維策略,是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在對各晶體結構進行分析前,先要弄清楚下面幾個概念。
1.晶胞:在晶體結構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重復單位稱為晶胞,晶胞在三維空間無限地重復就產生了宏觀的晶體。晶胞必須是平行六面體。后面的舉例都是以晶胞為分析對象。
2.晶胞中的實際含有粒子數:由于晶胞只是晶體中的一個單元,晶胞中的粒子不可避免地存在共有現象,因此,需要用均攤的方法計算出晶胞中實際含有的粒子數。計算方法如下:
(1)處于立方體頂點的粒子,同時為8個晶胞所共有,每個粒子實際只有1/8屬于該晶胞;
(2)處于棱上的粒子,同時為4個晶胞共有,每個粒子實際只有1/4屬于該晶胞;
(3)處于面上的粒子,同時為2個晶胞共有,每個粒子實際只有1/2屬于該晶胞;
(4)處于立方體內的粒子,則完全屬于該晶胞。
3.晶體的密度:由于晶胞反應了晶體結構的一切特征,晶胞無限延伸即為晶體,所以,晶胞的密度即為晶體的密度。
4.配位數:在晶胞中與一個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最鄰近的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數,叫做該粒子的配位數。最鄰近的粒子可能與中心粒子相同,也可能不同。
5.最近且等距的同種粒子數:與一種粒子最近且等距離的同種粒子數。如果構成晶胞的只有一種粒子,則等于配位數。
現以上述各常見晶體進行具體分析:
一、NaCl晶體
1. NaCl晶胞(如右圖)為立方體。八個頂點及六個面心上排列同種離子,體心及十二條棱的棱心排列異種離子。
2.每個Na+周圍有6個C1-,每個C1-周圍有6個Na+,即Na+與C1-的配位數都等于6。與每個Na+(或C1-)距離等同且距離最近的6個C1-(或Na+)構成一個正八面體。
3.在NaCl晶胞中,對Na+來說,Na+處于體心位置的有1個,處在晶胞棱邊上的有12個,所以屬于此晶體的Na+個數為:1×1+12×(1/4)=4(個)。
對C1-來說,C1-處在面心位置的有6個,處于晶胞頂角位置的有8個,所以屬于此晶胞的C1-個數為6×1/2+8×1/8=4(個)。
4. NaCl晶體的每個單元晶胞中,Na+個數:C1-個數=4∶4=1∶1(因而每個單元晶胞保持電中性),故氯化鈉的化學式為NaCl,而不是表示分子組成的分子式。
5.距離最近且等距的同種粒子數:每個Na+(C1-)離子等距離且最近的Na+(C1-)離子數為12個。
6.晶胞表面粒子數與總粒子數之比為7∶8。
7.若設晶胞邊長為a,則密度為:
若已知陰陽離子(Na+與C1-)的核間距為a,則密度為:
8.最近ZNa+與Na+,C1-與C1-核間距為晶胞邊長的2/2。
二、CsCl晶體
1. CsCl晶胞為立方體。立方體的八個頂點排同一種離子,其體心排異種離子。
2.每個Cs+離子周圍有8個C1-,每個C1-周圍有8個Cs+,即Cs+與C1-的配位數都等于8。與每個Cs+(或Cl-)距離等同且距離最近的8個C1-(或Cs+)構成一個正六面體。
3.在CsCl晶胞中,對C1-來說,C1-處于體心位置的有1個,故屬于此晶胞的C1-個數為1個。對于Cs+來說,Cs+處在晶胞頂角位置的有8個,故屬于此晶胞的Cs+個數為8×1/8=1個。
4.CsCl晶體的每個單元晶胞中,Cs+與C1-個數比為1∶1,其化學組成相當于CsCl,CsCl是表示離子晶體中離子個數比的化學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組成的分子式。
5.距離最近且等距的同種粒子數:每個Cs+(C1-)離子等距離且最近的Cs+(C1-)離子數為6個。
6.晶胞表面粒子數與總粒子數之比為1∶2
7.若設晶胞邊長為a,則密度為:
若已知陰陽離子(Cs+與C1-)的核間距為a,則密度為:
8.最近的Cs+與Cs+,C1-與C1-核間距為晶胞的邊長。
三、干冰(CO2)晶體
1. 干冰晶胞(如右圖)為立方體。八個頂點及六個面心上排列同種CO2分子。
2.在干冰晶胞中含有的CO2分子數為:8×(1/8)+6×(1/2)=4個。
3.配位數:每個CO2分子等距離且最近的CO2分子數為12個。
4.若設晶胞邊長為a,則密度為:
若已知最近距離為a,則干冰的密度為:
四、二氧化硅晶體(SiO2)
1.在二氧化硅晶胞(如右圖)中,有8個硅原子處于立方晶胞的8個頂角,有6個硅原子處于晶胞的6個面心,還有4個硅原子與16個氧原子在晶胞內構成4個硅氧四面體,均勻錯開排列于晶胞內。
2.二氧化硅晶胞中含硅原子數為:Si=8×1/8+6×1/2+4=8,含氧原子數為:O=16。Si原子數∶O原子數=8∶16=1∶2,每個二氧化硅晶胞共含有8個SiO2。
3.硅原子的配位數為4,即每個硅原子連接4個氧原子,并構成一個正四面體,鍵角為109°28′;氧原子的配位數為2,即每個氧原子連接2個硅原子。
4.二氧化硅晶體結構中,最小的環為12元環,即6個硅原子與6個氧原子交替構成最小的十二邊形。
5. 若設晶胞邊長為a,則密度為:
若已知Si—O鍵長為1.62×10-8cm,晶胞中∠AED=109°28′,則(1)晶胞的體積為:
①據余弦定理有:(AD)2=(AE)2+(DE)2 - 2AE·DE·COS109°28′=1.632AE;
②由勾股定理有:(AC)2=(2AD)2=2(AB)2 AB=2AD=2.31AE
因AE為2倍Si-O鍵的鍵長,故AB=7.48×10-8cm。
晶胞體積:V=(AB)3=(2.31AE)3=4.19×10-22cm3
五、金剛石
1. 配位數:每個碳原子周圍有4個碳原子,鍵角為109°28′。
2.在金剛石晶胞中(如右圖),有8個碳原子在頂點,6個碳原子在面心,另有4個在立方體內。
3.晶胞中含有的粒子數:8×1/8+6×1/2+4=8個,即含有8個碳原子。
4.金剛石晶體結構中,碳原子構成的最小環為非平面六元環(與環己烷碳環相似),鍵角為109°28′,每個碳原子與相鄰4個碳原構成正四面體,其中n(C)∶n(C-C)=1∶(4×1/2)=1∶2。
5.每個C原子為12個六元環共有,每個C—C鍵共有6個六元環。以晶胞中左下角的一個四面體進行分析:對于此正四面體中心的C原子來說,如果朝由圖中虛線組成的面(即三個面心上的三個C原子組成的面)這個方向推算,可得到共用此C原子的六元環有3個,而正四面體有四個朝向,故共有3×4=12個六元環共用這個C原子。對于正四面體中的一個C—C鍵來說,在每一個面朝向有兩個六元環,且只有三個面朝向(C—C鍵對面的朝向無法共用),故有2×3=6個六元環共用一個C—C鍵。
6.若設晶胞邊長為a,則密度為:
六、石墨
1. 石墨晶體是層狀結構(如上圖),在同一層內,每個碳原子都與其他3個碳原子以共價鍵結合而成正六邊形的網狀結構。鍵角為120°,每個C原子為3個環共有,其頂點(1個碳原子)對六邊形的貢獻為1/3,即每個六元環實際含有6×1/3=2個C原子。每個環擁有C-C鍵6×1/2=3個。
2.石墨的晶胞為(如上圖)立方體,8個頂點上各有1個C原子,上下兩個面心各有1個C原子,四條垂直棱上各有1個C原子,體心處還有1個C原子。
3.石墨晶胞中含有的C原子數為:
8×1/8+2×1/2+4×1/4+1=4個,即含有4個C原子。
4.石墨的密度
(1)晶胞底面的面積:圖中ab即為C-C鍵長=1.42×10-10m,ac為晶胞底面邊長。因∠abc=120°,由此求得ac=2.46×10-10m。
晶胞底面面積等于由ac與cd為兩邊構成平行四邊形面積。
S=(2.46×10-10)2sin60°=5.24×10-20m2。
(2)晶胞體積V = 2×3.35×10-10×5.24×10-20 =3.51×10-29m3= 3.51×10-23cm3。
(3)晶胞的密度為: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市天心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