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身處教育轉型期的李瑞清、陶行知,大力提倡書法教育,并提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書法教育過程中,無論從學科設置到教育方法,還是教育受眾的側重點上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關鍵詞】李瑞清 陶行知 書法教育
李瑞清和陶行知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兩位著名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書法教育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二人都很重視書法教育,但由于二人出身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二人在書法教育理念上又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一、李、陶書法教育相同性
由于二人都出生于中國19世紀的末季,他們既系統地接受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又曾留學國外,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當時的中國教育正處于轉型時期,面對時局,在對教育問題的思考上,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認識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在對待中國書法教育的繼承和發揚方面,大力弘揚,在教育學科的設置上,都強調美術的重要性,并把書法教育(寫字教育)引入學校課堂。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4月14日,清政府頒發了《興學詔書》,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八股文”,實行科舉改策論,要求全國廣設學堂。隨著新式學堂的興辦,小學、中學、師范學堂(高等師范)教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但美術中的書法和繪畫教育并沒有引起教育的重視。1906年,時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即校長)的李瑞清,廣泛征求該學堂各位教授的意見,并借鑒日本等國家高等師范藝術教育情況,在兩江師范學堂正式設立國畫手工科,這樣,中國書法教育的的最初模式——圖畫手工科正式在兩江師范學堂設立。可以說,這一學科的設立,是李瑞清書教育理念在書法教育上的重要體現,這一舉措,為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翻開了暫新的一頁,開創了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新紀元,而李瑞清即是在師范學堂中首倡書法與繪畫教育并身體力行的第一人。
由于李瑞清繼承了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在經學、史學上有十分扎實的功底。他在書法的積累上,遍臨甲骨文、金文、漢碑,尤其喜愛金文和漢碑。他用“求篆于金”、“求隸于石”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臨摹和創作。早在1905年,他就倡導在該師范學堂中正式設立“圖畫手工科”,并親自編教材,教授書法課。這一舉措,可謂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中書法教育的先河。1928年,由教育部發文,再次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這時的“圖畫手工科”也更名為“藝術科”并在課程設置上明確規定:中國畫專業中,書法和篆刻是五大必修課之中的重要課程。正是李瑞清在兩江師范學堂首倡開設書法課,才使得書法教育真正地進入到高等教育中來,也才有了中國二三十年代書法教育的繁榮局面,鑒于此,我們可以說,李瑞清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倡導和實踐的第一人。從此,中國美術教育中的書法教育,在二十世紀的晨曦里露出光芒,書法教育從此擺脫了它寫字教育的實用性格,進入師范藝術教育的殿堂。
在中國教育史上,陶行知是第一個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的教育家,他的書法教育則以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為主,并以此為基點,發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情趣。
1947年7月,他親自擬訂《寫字之指導》,在該文中指出:“寫字之指導:(1)看人寫。(2)看帖寫。(3)自己寫:①拿筆。②運筆:筆在紙上跳舞,有節奏而有意義,用美術字寫有意義之文。③筆法:軟筆法、轉筆法、擺筆法、骨斷筋連。④筆訣: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懸針,如玉箸,如川江搖櫓,如公孫大娘、裴將軍舞劍。”陶行知不僅僅是教學生寫字,而是把寫字作為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認為,我國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通過學習書法,可以更好地激發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陶行知認為,“我們要在‘事’上去指導學生修養他們的品格,事應該怎樣做,學生就應該怎樣修養,先生就應該怎樣指導。”一次他在教學生寫字時,一邊教一邊說:“做人要正正當當,寫字也要正正當當。盡管他是借鑒了唐代柳公權“心正則筆正”的說法,卻從寫字這樣的小事上,把品格修養與做事聯系了起來,讓學生養成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人生觀。
李、陶二人的書法教育雖然都依托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但同時也在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上積極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理論。
可以這么說,李瑞清、陶行知在書法教育上的最大相似之處就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使得中國書法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尤其是在以學校為單位的教育平臺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李、陶在書法教育上的不同點
李、陶二人在書法教育貫徹實施的過程中,無論從當時的背景還是教育實施的條件都是不同的。
李瑞清盡管提出了書法教育的主張,但這種主張的最后實施還是主要依靠當時的政府來完成。他書法教育主張的實施就有了必備的平臺和機遇:兩江師范學堂就是他書法教育主張得以實施的最好平臺,而監督(校長)職務之便又為他實施這一主張提供了機遇和權利之便。這些客觀的因素往往也是制約一項改革是否成功的必要條件。
而陶行知則不同,“五四”運動后,他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了曉莊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他不但得不到政府的資助,相反,他連存在的權利都受到威脅。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創辦的學校大多以“學團”或“業余”命名。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私人學校。在這樣的辦學過程中,只能靠自己或朋友的力量,而很少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資助。這樣比較來看,李、陶二人在辦學的過程中,難易差別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在書法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具體的方法和目的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李瑞清在兩江師范學堂強調美術教育,進而設立圖畫手工科,目的是在高校培養專門的美術人才,“書法教育從此擺脫了它寫字教育的實用性格,以獨立的藝術性格進入師范藝術教育的殿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教育理念(與繪畫同樣重要)的確立與貫徹實施,李瑞清當之無愧為第一人。”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他可以依據兩江師范學堂這個平臺,聘請許多像王伯沆、柳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恒、蕭俊賢、松本孝次郎等這樣的名師前來執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書法藝術的高級人才,像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呂鳳子等皆出其門下。
而陶行知則不同,從他的整個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他結合當時的中國現狀,尤其是廣大農村現狀,大力推行平民教育、民主教育、鄉村教育。因此,他推行書法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出專門的藝術人才,而是從最樸實的寫字教學開始,帶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化的殿堂。正如他談到對待學生學習書法的要求時所講:“平常先生批字,真是無聊。用王羲之、顏魯公的標準批嗎?要批死人。……如果改習字為抄課本,一切都有意義了,不要小看這一小改革。”這樣看來,陶行知的書法教育更注重實用性和現實性。陶行知還常常把書法訓練潛移默化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漢字書寫變得興趣昂然。
李瑞清和陶行知的時代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李瑞清書法教育的開創精神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實踐觀,依然激勵著有志于中國書法教育的后來人。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