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內的高職院校里,英語課堂上的“互動”成為英語教師最為頭痛的問題,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沒有熱情,雖沒有升學壓力但也讓英語教師油生挫敗感。筆者借鑒英美國家課堂小組學習模式,稍做改動,使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效果良好,也較為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關鍵詞】“互動” 課堂模式 小組學習
在中國,英語教學改革緩慢,雖然“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提出多年,但是如何在
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仍然是讓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尤其我們現在面臨的學生,基本上是“80后”、“90后”這樣的小霸王們,在很多老師眼里,他們思想怪異,行為囂張,性格乖僻,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特別是在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復雜,英語基礎差、底子薄,又沒有必過四、六級的硬性規定,使得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始終低迷。其實,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使英語課堂上的互動成為可能:他們思想怪異,說明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行為囂張,說明他們敢于行動——這些特點都是師生間互動所需要的。
所謂“互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發現的要求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成功的英語教學要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使得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揮。教師抓住時機善于引導、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引人入勝;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善于思考、積極參與,并善于打破常規,產生奇思異想,使其能力不斷發展,這使得“互動”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創造教育成為可能。英語教學有極強的實踐性、交際性,它同樣具備創造性教學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完美性。以學生作為創造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誘導下形成交際能力是該學科的目的。因此,教師與學生必須處理好互動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教師畫龍點睛,學生舉一反三。在實踐中,學生不斷獲取語言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特別是創造力,這便是形成“互動”教學模式的意圖。 筆者借鑒英美國家課堂小組教學模式,稍做改動,使之更適合中國學生的特點。
一、組織教學
第一堂課很重要,老師要利用這堂課對全班學生英語基礎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做個一分鐘的自我介紹是必要的,然后,讓他們自愿組合組成學習小組——雖說是自愿組合,但老師也要宏觀調配下,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全在一個組,也不能一個組全是女生或全是男生,要注意優差結合,男女比例。一般一個學習小組5~7人為宜。
二、課前準備
老師對課文的內容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怎樣讓學生主動地去預習課文呢?這就需要老師在前一次課結束前預留5分鐘左右的時間,就下次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或提前預習,或收集資料準備答案。教師所提問題可以針對個人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互幫互學。比如,下一次課文的內容是“College——A Transition Point in My Life”,所提問題可以是:(1)Why do you want to be a college student?(2)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college life?(3)What do you want to gain from the college study?等等。而另一篇課文“I Can’t Accept Not Trying”,是從美國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所著的自傳節選改編而來,我們準備的問題就可為:(1)Who is Michael Jordan?(2)Do you know what the NBA is?(3)Do you know how to play basketball?等等,同一個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分給兩個學習小組來準備,可以比賽出看哪一組收集的資料更全面,這樣學生們的好勝心給激起,自然會主動去預習課文,查找課外資料。老師在這個環節上要注意所準備的問題要起到承上啟下,方便下次課能輕松引入新課文的作用。
三、課堂互動
這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在經過第二環節的準備后,都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他們已經為進入新課文做好了準備。當學生給出自己各種各樣的答案時,老師別忘了在旁邊適時做出些評論,以便引入新課文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在順著學生的答案引入新課文后,老師切不可自行開始講解文中的知識點、語法點,否則,學生剛被點燃的學習激情馬上就會消失殆盡,這樣前面的所有工作就前功盡棄了。在這個環節還是要保持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自己動起來,才會使課堂的互動成為可能,而老師只需做好示范、解難和監督工作即可。具體方法如下:
如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出現了“do well”這個短語,老師抽到第一組的同學來解釋和舉出例句,由于有了先前的預習準備,解釋意思對學生來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舉出例句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失誤,如果舉出的例句正確說明他們掌握了這個短語,如果出現了錯誤也不要直接指出來,比如,學生給出的例句是“Jack do well at his work.”老師將句子寫在黑板上,先請該組同學自己找錯誤,如果找不出就請其他組的同學來改正。這樣,這個短語給學生們留下的印象肯定比老師給出漢語意思“JACK工作出色”,然后,讓學生來翻譯要深刻得多?!癲o well”這個短語掌握了就該進入下個知識點的學習,下個組該誰呢?這就由第一組的同學來決定了,他們甚至還可以決定由下一組的哪一位同學來解釋說明,以此類推。為了不使自己落于人后,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在事前下足工夫,在課堂上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躍躍欲試,同學們的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老師在這時一定要做好宏觀調控,注意知識點難易的度,對學生講解的補充,掌握好時間分配,引導學生往重點難點知識靠近;當學生意見出現分歧時,老師也要充當一個公正的裁判,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在這個環節,老師更多應是充當一個評判者,而不是講演者。
四、課后作業
每篇課文后面都有相應的練習,有的教科書還有配套的練習冊,老師不要把評講的任務攬到自己身上。可以由學習小組自己來選擇他們這組“承包”哪幾道題,或者老師分配,均能起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利用學習小組來實現英語課堂上的“互動”,由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比起傳統意義上的老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確實要讓老師輕松不少,學生學習的樂趣也增加不少。當然,這個方法也有一些不盡完美的地方,筆者還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此方法。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