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校外教育在《植物學》課程改革中的作用的研究,用實例闡明了校外教育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使《植物學》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的觀點;校外教育使《植物學》課程改革過程具有個性化的特點,起到了重視學生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并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的作用;校外教育在《植物學》課程改革中具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品質的作用。
【關鍵詞】校外教育 植物學 課程改革 體驗
隨著人類社會文化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呈遞中介, 不可避免地面對新的挑戰,學校教育已難以全部承擔起文化傳遞的使命,需要有一種雖不是很完整但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的教育形式來補充,校外教育正是具備了這樣的功能的教育形式。校外教育是指傳統的學校課堂教育之外的社會性教育活動,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它具有參與的廣泛性、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的靈活性三個區別于學校教育的顯著特點。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改革的重點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改革的標準,要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課程建設改革的理念,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應該是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在大學教育中,僅僅依靠傳統的學校教育是不能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的,也應該發掘一切社會資源,將課堂教育和校外教育結合起來,用校外教育的資源促進課程改革的進行。
由于課程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根本保證,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的基礎性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改革的基礎,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植物學》課程是生命科學的三大基礎知識內容之一,是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生命科學及相關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也是農、林、中醫藥各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或選修課。因此,在《植物學》教學改革中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研究校外教育對《植物學》課程改革中的作用,使《植物學》課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對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對于建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校外教育使《植物學》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
校外教育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這種教育形式把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更注重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充分發掘他們個人的潛能。
在《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可以根據校外教育的特點,重視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地位,重視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而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利用校外教育資源,以《植物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的特點為基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自選或由指導教師指定一個“課題”,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同時完成校外植物資源課題的“研究”,教學內容特別是實踐內容緊密結合課題的研究進行。如將來至丘陵地帶的同學組成小組,在校外教育中研究丘陵地帶經濟作物的種類、特點等問題,將課堂中學習的知識用于分析家鄉的環境、為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這種教學方法將課程的系統學習與校外教育中的研究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完成課題研究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還可以利用典型的校外案例,貫穿在整門課程的教學和實踐中,校外案例既要有較好的包容性,能將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和主要實踐包含在案例的展開中,又要有極強的示范性,能對以后的工作實踐提供典范。如根據國家對西部發展的規劃,提出了“退耕還林”這一課題,積極圍繞這一重大內容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生長的環境的情況,確定“退耕還林”所需要的植物種類,并說出為什么選擇這些樹種的原因及優勢。
在《植物學》課程改革中,引入校外教育的形式,體現了先進的教學理念,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積累了學習、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
二、校外教育使《植物學》課程改革過程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校外教育資源可以在《植物學》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構建以植物學理論教學強化應用能力、以植物學應用案例分析提升理論水平的教學組織思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在教學中把傳統的學校課堂教育和書本之外學生的出生、生長地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植物多樣性、敏感的生態區位狀況融合貫通到《植物學》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內容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例如,在講授和學習“植物資源”一章中,由于中國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來自不同生態環境的學生對植物資源的認識是不相同的,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環境中的植物資源情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以往的知識經驗,選擇研究學習的內容和撰寫論文的題目。如:在植物資源中,一些名貴的樹木、花卉以及中草藥植物等已大批進行組培工廠化生產,在課程中突出植物組培苗工廠化生產技術,將幾種已形成規模組培工廠化生產的植物的培養技術納入教學內容中,并在植物學教學中通過與當地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進行課程學習和研究,通過在相關企業的實踐,培養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能力,并從實踐中尋找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在今后的學習中重點突破。這樣在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社會需要的了解,更好的適應和滿足社會的要求,更重視學生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并為他們個性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三、校外教育使《植物學》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品質的培養
校外教育特別強調實踐活動與直接體驗對于學生發展的必要性。實踐活動和體驗教育是一種基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逐步獲得感性認識的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體驗是對某種具體事物情境的體驗;它不限于教室,而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間開展活動。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于通過活動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于現實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成行為的原動力。
校外教育是《植物學》課程改革中實踐和體驗環節容易獲得的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生長環境的植物種類的特點確定研究和論文的選題,通過課堂之外的渠道尋找相關資料,設計研究方案,獨立地進行探索、研究、實驗,遇到的問題要通過自己去分析、判斷,結果要自己進行檢查和總結,減少了傳統教學中的機械灌輸與知識搬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適應學生的主動發展,更有利于培養能力和非智力品質。
也可以通過在課堂外組織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如通過栽培花草、蔬菜、樹木、農作物等活動,了解種植植物的知識與技巧,體驗到勞動的快樂以及人與植物的和諧共生等內容,例如,可以通過觀察向日葵種子萌發、幼苗的形成和植株的成熟(開花、結果)等植物的生長與發育過程,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感性的知識;通過觀察更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長與光、水分、二氧化碳、PH等外界因素的關系;特別是可以感受向日葵的花序隨光的變化的運動,體驗植物運動與光的影響等在課堂中很難掌握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將這些知識的外延擴展開來,從體驗中學習實際的生活和了解社會、自然的本來面目。
校外教育正是力圖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的學習,讓他們懂得并非只有課堂上和書本知識的學習才是學習,生活中的學習是不可忽視的,實踐是一切知識和智慧的真正源泉,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品質。
總之,在《植物學》課程改革中,利用校外教育的特點,通過精心組織、精心設計、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課堂外實踐性教學環節,從根本上創建以能力與素質培養為主旨的新的《植物學》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康麗穎.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2,(03): 24-27.
[2]康麗穎.現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評論,2001,(1).
[3]陸士楨.中國校外教育的現狀與前瞻[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1):30-32.
[4]金昌錄,金虎俊.論高等院校校外理科教育實踐基地的模式、特征和功能[J].高等理科教育, 1999,(02):68-70.
[5]邵學倫.現代校外教育的功能初探.當代教育科學,2007,(3- 4):95-97.
[6]王大梅.校外教育的功能.內蒙古教育, 1997,(08):15-16.
[7]孔鍇. 國際中小學校外教育現狀及我國的策略選擇[J]. 外國教育研究, 2004,(06): 15-17.
[8]徐智德.學校教育功能與校外教育功能的整合.民辦教育研究, 2006(04):36-42.113.
*項目來源:四川省教育廳重點研究項目(07SA120)
(作者單位:四川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