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教學實踐法對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進行了研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從分析功過得失、敢向名家挑戰、了解科學常識、研究歷史人物四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的意思。
【關鍵詞】語文 研究性學習 控究意識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
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把握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它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
我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不斷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一、研究歷史人物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了不少歷史人物小故事,向學生介紹某一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如《十六年前的回憶》講述了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犧牲前的經歷,贊揚了他視死如歸、忠于革命的精神;《田忌賽馬》體現了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的足智多謀等。學生愛讀這類文章,對文章中的歷史人物更感興趣。但是,要想全面了解一個人,僅憑一兩個小故事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深入了解這些歷史人物?我常常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引導他們走進研究性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在引導學生領悟了貝多芬的創作情感后,適時拋出研究性課題《我所知道的貝多芬》。學生通過走進圖書館、上網等多方面查閱資料,了解了貝多芬。兩星期后,組織學生集體交流。交流會上,同學們展示的貝多芬的故事、樂曲、名言等達300多首(條)。通過交流,學生心目中的貝多芬形象更加豐富,更加深刻了。重要的是,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更多的實踐和體驗。
二、敢向名家挑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睂W生有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敢于大膽、質疑,向名家挑戰,也是創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轟動一時的作品。文章根據落花生的生長特點,比喻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樣樸實無華,默默奉獻,不要做像桃子、石榴、蘋果一類只講體面、炫耀自己的人。
學習了文章之后,馬上就有學生提出:“作者批評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難道這樣的人真的沒有價值嗎?”讀書就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現在學生提出這樣的想法,教師正好組織學生辯論:你想做什么樣的人?辯論中,同學們爭論非常激烈。下課鈴響,教師宣布:“課后請每個同學通過調查,訪問等多種方法繼續研究:現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學生帶著末褪的熱情,通過搜集各種資料,思路逐漸清晰。幾天后的班會上,同學們又進行了一場辯論,意見大體一致: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類型的人?,F代社會外在的美與內在美同樣重要,不光要有水平,還要學會推銷自己,兩全其美才好。而《落花生》這篇文章主要是告訴我們做人要樸實,要有內在美。最后,一篇篇模仿《落花生》寫成的《石榴贊》《蘋果贊》應運而生,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辯論和寫作中更加明確。
三、了解科學常識
《春蠶》是巴金回憶母親養蠶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敘了母親為供女兒讀書而含辛茹苦養蠶的往事,表達了巴金對母親的無限愛意和深切懷念。文章題目,一語雙關,借春蠶喻母親,贊美母親無私奉獻的春蠶精神。
備課時,我詢問學生對春蠶有多少了解,這些遠離鄉村的孩子一臉的茫然,搖頭說從沒見過。我知道,這種情況下,任憑老師怎樣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文章的主旨。稍微思考,我決定改變授課計劃,暫停學習本課,先讓學生了解春蠶。一個月后,學生帶著各自的收獲:蠶繭、桑葉、蠶寶寶、各色絲綢匯集一堂。課堂上,沒有老師講解,學生們把春蠶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養蠶人的辛苦勞作,甚至蠶絲制成的絲綢給中國帶來的榮耀都介紹得淋漓盡致。第二節課,當學生端起課本再讀《春蠶》時,巴老的心情與孩子的心靈很容易達成默契。
四、分析功過得失
孩子們有自己的是非觀,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事件和人物的功過得失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好課題。如學習了《將相和》一文之后,針對文中廉頗對藺相如的看法:僅憑一張嘴,就爬到我的頭上。引導學生抓住文中藺相如說的話仔細分析:藺相如是僅憑一張嘴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藺相如靠的不是一張嘴,而是過人的膽識和謀略;藺相如靠的就是這張嘴,這張嘴代表的是智慧和勇氣,抵得上千軍萬馬。
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給戰國時期的將軍廉頗寫一封信,幫他重新認識藺相如的這張嘴。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很快完成了作業,一封封信寫得充滿童真而富有哲理。
研究性學習課題資源隨處可尋,重在開發。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既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思考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這樣學習完全是自己教育自己,是感悟式的。相信,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成為有自主人格和非凡創造力的社會棟梁。
參考文獻:
[1]劉恩德.關于“探究性閱讀”—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一點體會[J].山東教育, 2003,(25).
[2]李慶坤,楚建.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探究性閱讀初探[J].當代教育科學, 2003,(18).
[3]王偉.探究性閱讀淺談[J].學語文, 2004,(3).
[4]李懷宇.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例談[J].黑河教育, 2001,(5).
[5]戴寶云.探究性閱讀管見[J].語文教學通訊, 2003,(16).
[6]王敏.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與步驟[J].遼寧教育, 2004,(5).
[7]陳明新,葉家寬.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意義[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14).
[8]劉長安.試論語文探究性閱讀[J].語文學刊, 2004,(4).
(作者單位:西藏昌都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