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外教育與實踐是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現代教育理念,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推動校外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出具有創造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因此,很有必要對校外教育進行深入研討。
【關鍵詞】綜合素質 就業競爭力 社區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明了注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即校外教育與實踐與校內教育相結合的制度,這種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為德國造就了大批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成了德國高質量的標志,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成為爭相學習的楷模。如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和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都曾很希望把德國的這種職業教育模式作為商品“進口”到法國去。我國也在《中國教育發展綱要》中提出了“學校內、學校外、學校后教育并舉”的方針,這些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事例都說明了校外教育和實踐的地位與作用,它與學校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延伸、擴大和發展。
校外教育和實踐可使中職學生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操作技能和職業技能、獲取職業認知、實現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觸、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更是中職學生職前職業能力準備和就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渠道,關乎中職學生專業素養與非專業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是中職學生實現有效就業的重要支撐。因此,教育者正確處理好校外教育和實踐實際上就是為了培養中職學生以后的職業道德、生活技能、生存技能、個性特長,全面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和貫徹素質教育,滿足了人才市場的需要,就是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號召,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根據德國的成功典型職業教育模式和中國的實
際,我主要從以下兩個主要模式進行探討。
一、通過社區實踐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在中國的當前職業教育階段,中職生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差,所以普遍存在厭學情緒,缺乏學習興趣和缺乏學習上的自信。我們可通過校外教育陣地,如走進社區,參加社會活動、社區教育等途徑與社會“零距離”接觸,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把理論運用于實踐。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都是平時在校園和家庭生活中沒有遇見過的難題,所有這些困難父母、老師不能代替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靠自己去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從而使中職生提前面對社會中的問題,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和溝通等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素養以及心理承受壓力的能力,塑造他們各自的個性特點,培養他們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等。這些是中職生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是無法言語的親身感受。通過這些閱歷,他們的綜合素質自然能得以全面提高,為以后就業競爭奠定了勝利的籌碼。同樣,重視社區教育的職業學校,就會打造出更高的中職生就業率和更好的就業品質。
校外的社區實踐教育可以在老師或家長指導下讓學生參加下列活動:(1)到條件差的地方給當地群眾奉獻高質量的文藝演出,這樣學生就會為這次演出運用到所學專業知識,同時提高了自己洽談協商的能力;(2)到社會進行考察了解社會狀況,如了解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用地困難、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社會就業等問題;(3)到野外露營,學會生存并在野外進行繪畫等項目。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利用自己的特長和能力來選擇、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提高認識社會和提前融入社會的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慢慢提高和發展了自己的認識水平,思維品質日益完善,推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增強了創新意識和競爭力意識,加深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榮譽感,逐漸規范了自己的行為,樹立了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當然學生在實踐中肯定會遇到困難,通過這些困難的磨練學生會提高遇到挫折的心理壓力、戰勝困難的堅忍不拔意識、自強自立的勇氣、提高了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可見,校外教育在培養學生個性特長、修養、藝術和技能等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專業素養和非專業素養得以全面發展。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就業和工作中,自己就會具備強勢的競爭力和優勢。
二、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業教育是中職教育本身根本立足點。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品質是衡量一個學校職業教育教學成敗的根本標志。實訓是中職教育教學有效實施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中職教育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承擔著理論教學的驗證與理解、知識的熟練與提升,更有專業技能的獲取與培養、職業意識的感知與認同、職業行為的規劃與養成。更重要的是,身臨其境的職業崗位環境實踐和驗證,實現了專業學習與崗位適應的無縫對接,讓學生可全方位感知所學專業應該具備的條件與素養,明確自身原有學習與努力的不足,從而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學生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訓基地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可以接受現代企業氛圍的熏陶,熟悉相關行業先進的設備、技術路線和生產工藝,盡快掌握和取得相應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術、技能、專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團隊協作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實踐能力,縮短他們工作的適應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中職生在當今就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嚴峻的環境中保持較高實力和優勢。
實訓基地最好的模式就是各種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為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實訓、實習場所的模式。可以說,沒有校企合作,學校職業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應有的特色和優勢。這兩模式能為實踐教學提供最真實的職業情境,是開展實踐教學最理想的選擇。世界各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都相當重視校企合作和資源共享,如澳大利亞實行的新學徒制規定,學徒必須每周有一天或者三年內有4~8周(1~2個月)在技術與繼續教育機構學習,其余時間在企業實習。如除了德國“雙元制”工業技術培訓以一周為單元,職業學校學習1~2天,企業內培訓3~4天,丹麥的職業學校也做了類似的規定和要求。我國也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疑問中要求:“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大與企業緊密聯系,重視實訓基地和實訓場地的建設,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2]孫雅艷.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途經.2005.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三峽水利電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