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應當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在差異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有差異的發展,本文對此提出了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差異性教學 因材施教 任務驅動
教過中職學校的老師都知道,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層次參差不齊,大多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后進生,其學習成績就可想而知。然而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明白學生有差異,但還是“黃鱔魚鰍拉住一樣長”,還是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每一位學生,使好學生的優勢素質得不到發展,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又得不到及時的補救。那么,在差異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實施有差異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差異性的發展,如何改進教學方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就成為必然要思考的問題。
中職學校的學生各有所長且差別極大,主要原因是由于遺傳、興趣程度、家庭影響、學習態度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從學生的這一實際出發,結合我們的教育規律之一的“因材施教”,我們必須要進行“差異性教學”,即在一定規格程度的要求下因材施教、揚長補缺。所謂揚長:是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發展;所謂補缺就是對能力差,水平低的學生(或某一方面較欠缺的學生)給予幫助,啟發,使其能積極趕上去,達到一定的水平。實行能合乎于全體學生提出的總的要求,同時也并不是對學生有“統一規格”的“平等對待”。既注意到了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又注意到了每一個人的各種才能的發展。差異性教學原則,就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能使低層次學生有反饋機會,有補償的余地,使高層次學生有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空間。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或網絡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正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熱情關注。在中職學校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利用計算機進行動態的立體式演示,并能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的興奮,從而增強其直觀印象,這就為教師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可以把教師從大量繁鎖、重復、機械、低效益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便于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更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并通過教學與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平時上課中,一部分同學早已完成任務,或玩游戲,或瀏覽網頁,或網上聊天,他們做得都很隱蔽,一般不會讓老師發現;另一部分同學動作慢慢騰騰,經常犯簡單操作錯誤,任務一般完不成,個別同學甚至任務都沒完成,也在玩些其他東西。學生存在差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學生基本功的差異;(2)學習興趣的差異 只有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只有了解了學生存在的差異,并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實施“差異教學”。網絡提供的環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也就是說,學生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交流,而教師也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輔導學生學習。比如:放寒暑假期間,學生可通過網絡瀏覽教師事先放于網上的教學要點,還可以將家庭作業中的一些疑問或想法發表到網上與同學一起交流討論。教師則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的疑問給予解答,并且通過網絡批改學生上交的家庭作業,真正做到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從而大大提高了師生的教學效率。
面對諸多的差異性,使信息技術學科采取差異教學手段,勢在必然。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手段。那如何開展差異性教學,采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差異性教學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1.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
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驅動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嚴密的課堂組織教學,使學生無懶可偷
每學期第一節信息技術課,我都會向學生慎重宣布一些課堂紀律,明確提出:嚴禁打游戲,嚴禁網上聊天,嚴禁做與課堂不相關的事情,嚴禁把課堂當茶館。在教師機上,安裝了極域電子教室軟件,嚴密監控學生在實作課上的一舉一動,任何動作都逃不過老師雪亮的眼睛。這種做法主要樹立老師的威嚴,讓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敬畏,不敢有一絲松懈,集中精力完成每一堂課的內容,老師全面的關注每一個學生,督促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協助學生進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課堂中迷失方向。
3.和諧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嚴肅而自由”,嚴肅僅是一種規范,自由方是學生學習思維的釋放。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應體現這種自由,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方能產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應該讓“差生”敢于提問,讓“優生”勇于質疑。讓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讓簡單劃一的操作充滿生氣,讓電腦的“神秘”消除“神秘”,經常性地采用競賽法,作品展示法,與其他學科整合法。這種做法可以讓“優生”、“差生”融與課堂,不致游離于課堂,每一個學生才會學有所獲。
4.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有助于老師改進教學方式
教師首先要根據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準備情況、智力水平、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了解,發現學生間的差異所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獲得反饋意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相應層次的問題,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要求。
其次,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催化劑。基礎好、進步快的學生,自信心比較強,對他們的評價要嚴格,不但要求他們能夠正確解答,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還要求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基礎差、進步慢,自卑感較強,應盡量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時常得到成功的喜悅。
5.加強課堂內外的緊密聯系
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要求,進行個別輔導。多組織和參與校內外的各種信息技術競賽活動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感受競賽的氛圍,學習別人的長處,看到別人的優點,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