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的編寫應與學生的現狀相結合。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漢語的最重要工具,內容是否適合學生實際情況,關系到教育的目的能否實現。漢語言在生活、工作中的使用至關重要,筆者經過分析技校學生的現狀,對技校語文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幾點建議:鞏固、使用、會學。
【關鍵詞】語文教材 教育目的 技校學生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習者會讀、會說、會意、會寫,適應社會對于語言文字方面的要求,能夠使用語文知識來幫助解決他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漢語的最重要工具,語文教師必須依據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真實需要以及他們學習新的教材前所具備的語文基礎,合理安排教材的內容與形式。但筆者和其他同事在語文教學中感到,當前的教材編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夠緊密。技校生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哪?當前,技工學校學生主要來自初中階段成績較差的群體,筆者認為,他們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大部分技校生是當前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初中階段他們學習不好,升學無望,游離于學校和老師的關注之外,進而學業荒廢。許多學生,錯別字頻頻出現,有的學生課文讀不下來,新的知識掌握不了,給繼續學習帶來嚴重障礙。其次,學生差異性大。學生差異性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年齡差異大,最小的只有十二三歲,大的有三十多歲。(2)學歷跨度大,學生中既有小學畢業生也有大學畢業生。(3)社會閱歷差異大,有的學生是打工多年回來再學習,有的學生則自我封閉,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第三,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強。技校生的學習目的很明確,希望能夠摒棄文化知識基礎差的硬傷,在技校學好一種或數種技能而立足社會。第四,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許多技校生在初中時就是“不受歡迎的人”,對學習沒一點興趣,長期遭受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內心極度自卑。第五,學生沒有學習壓力。學生來到技校從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解放出來,沒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習的壓力也沒有了。第六,心理問題多。通過對許多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家庭存在問題,有的學生家庭遭遇不幸,有的學生父母離異,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這些學生自幼養成倔強、孤僻的性格,愛走極端。針對技校學生的現狀,筆者對技校語文教材的編寫提
出以下幾點見解,以求對教改有所裨益。
一、力求鞏固
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有較明晰的概念,達到明確我學到了什么知識即可。要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首先,學生需要明白已經學到了哪些知識。對于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可以用小結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要求例文盡量選取學生學過的或多數人所熟知的較為優秀確又簡單的文章,供講課分析用,使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有總體的把握而不感到吃力。語文常識除了在課文講述中加以詳細闡釋以外,還要以附錄或閱讀材料的形式穿插在教材中??梢杂脤iT的篇幅向學生提供諸如文章的分類,體裁的形式,修辭的種類及應用,語法、邏輯等必需的知識。每種體裁作為講述課文的例文以一至兩篇為宜,但在講述課文之外盡量多的附加各類體裁的
優秀文章或書目,為學生指出學習語文之路。
二、強調使用
使學生在梳理已經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練習怎樣使用語文知識,同時樹立學生為用而學的理念。當前,技工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大實習課教學,壓縮文化基礎課授課時間,語文授課時數普遍大幅減少,這種情況下,全面深入系統地掌握語文知識既不可能實現,也不符合技校生就業后的實際需要。學生畢業后存在著會的知識無處用,實用的知識又不熟練的局面。筆者認為,語文教材內容設置應貼近學生實際,以實用為導向,重點突破應用文、說明文,對于其他的重要文學體裁則挑選淺顯易懂、有意味的文章列于書后作為閱讀材料,并編排相關的閱讀鑒賞,供學生參考。
三、培養自學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這是千百年來關于教育效果的描述。在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信息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教學輔導資料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好的教科書如果沒有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料或輔助資料不足,使得學生很多好的思想不能在練習中得到加強和升華,勢必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必將使課程改革的目的落空。那么,我們需要建立怎樣的教學輔導資料系統呢?筆者認為,應完善以下幾方面:一是安排大量而優質的閱讀。會讀、會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大量而優質的閱讀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必要時可以編寫專門的閱讀讀本以滿足學生閱讀量的需要。二是要有設計合理、選材恰當的配套練習。配套練習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升華,特別是對于達到會說、會寫的目標尤為重要。所以,我們應摒棄傳統的字詞句配套練習,增加常識性知識的練習,增加說寫類練習。
當前,應試教育在技工教育中相對淡化,對于全面推進課改是一個有利時機。對此,技工學校的教師要切實把握,深入探索研究,轉變語文教學理念,通過教材內容的選取,教學形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及教學策略、方法的改進,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完成教育對人的培養。
(作者單位:河南三門峽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