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農職中應該大有可為。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不少農職中門庭冷落、舉步維艱。研究表明,農職中要走出困境,必須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尋求教育模式的創新;發揮實習基地的示范作用,帶動鄉土專業開設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并最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培訓做貢獻。
【關鍵詞】農職中 職業教育 示范基地 剩余勞動力
隨著工業化、城鎮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1.5億左右,其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13.6%。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強調,要重視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十一五”期間,國家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使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將達到2400萬人。可見,我國農村職業中學,存在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現實中,不少農職中并不景氣,這是何故?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后認為:不能服務“三農”、沒有自己的品牌是其前景不佳的主要原因。農職中只有扎根農村沃壤,綻放品牌之花,才有活力和希望。
一、創造條件,轉變思想,以從事職業教育為榮
教育部長周濟說,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農職中要想求生存,謀發展,其辦學思想必須從升學導向、學科導向、文憑導向轉變到就業導向上來。這種轉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否則,農職中的發展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1.農職中的校長和教職員工要認真學習《職業教育法》和全國職業教育會議精神,認清當前教育發展新形勢,把握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充分認知社會主義新農村職業教育的現實需求,堅定為農村職業教育奮斗的信心,熱愛家鄉熱土,真正樹立起以從事農村職業教育為榮的現代理念。
2.尋求辦學機制的轉變與創新。農職中的教育對象已不應單純是初中畢業生,而更多的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單一的全日制教學已不能適應客觀需要,要實行全日制教學與中短期培訓并重,鼓勵實行“1+1”、“2+1”、“1+1+1”等靈活學制,突出綠色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與鑒定工作。
3.追求辦學模式多元化。今后,只要“三農”有需,農職中還可以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形式,促成聯合辦學,克服農職中自身辦學條件的不足,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4.加強教師進修培訓工作。雙師型教師是農職中的寶貴財富,學校必須創造條件,定期讓老師到企業實習,或者幫助老師成立自己的小企業,設立工作間,讓更多的老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只有老師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了,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競爭力。
二、建立特色示范基地,展示農職中魅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農職中若能成功地在當地建成幾個高效示范基地,一定會極大地吸引農民的眼球,點燃他們學習科技的熱情,迅速提升職教和農職中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據筆者所觀,目前,全國各地的農職中在示范基地建設中有以下幾個成功經驗:
1.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此種種植投資少、周期短、技術易于掌握。用它栽培蘑菇、種植反季節蔬菜、繁育時令花卉,經濟效益非常可觀。2000年,白馬職中所在的鎮,只有該校搞的兩個大棚。當農民看到每個大棚一年能創造3萬元的純收入時,此地的大棚便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了。今天,在當地一提起白馬職中,人們都翹指稱贊。
2.畜禽飼養基地。死亡率高、抗生素超標、飼料消耗量大、投入產出比過小,一直是農民在畜禽飼養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青山職中建立的肉雞飼養場和生豬飼養場,很好地解決了上述難題,當地農民聞訊后紛紛上門求教。現在,該職中周圍已建成20多家飼養場,青山職中名氣日升,生源年年暴滿。
3.苗圃。隨著植樹造林和文明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樹苗行情看好。農職中若是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建立示范苗圃,其經濟效益和示范作用將會是一路凱歌。
此外,農職中還可以通過創辦適應本地條件的果園、魚塘、良種繁育等示范基地,進行科學
運作,讓效益說話,其品牌的輻射作用將不可限估。
三、開辦鄉土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我國每年有750萬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中的一部分將涌向城市,成為產業工人,另一部分則要回家務農。國外職業學校畢業生自己創業的比例達到30%,而我國的數字是不到1%。當前,全國就業形勢嚴竣,農職中因地制宜,開辦鄉土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鼓勵畢業生回鄉創業,從而大大拓寬就業渠道。
1.開設果樹和花卉栽培專業。市場調研數據和恩格爾定律顯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果樹、花卉有著旺盛的需求。任橋職中種植專業有100多名畢業生在當地從事庭院水果和花卉的培育工作,年收入都很豐厚。
2.開設畜禽獸醫專業。養殖業發達的市縣,農職中若開設畜禽獸醫專業,培養畜禽醫生,必定受到歡迎。據了解,一個獸醫的年收入在6萬元以上。
3.開辦農機專業。現在農業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每年農忙季節,都有因為農民不懂駕駛和維修技術而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發生。農業機械離維修點遠,修理不方便。開辦農機專業,傳授農機駕駛、維修、保養技術,一定商機無限。
4.開辦農產品加工專業。農業稅取消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作物的產量逐年上升,但農民的收入卻增長緩慢。農民要早日實現致富、奔小康的夢想,必須走農產品加工的路子。永信職高開設的花生加工專業,對農民進行培訓,生產出的“紅胖子五香花生”,譽滿省內外。
通過開辦鄉土專業,培養出實用人才,擴大了農職中在當地的影響,為農職中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四、樹立服務意識,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
當前,我國農民中出省務工的有4000萬人,省內流動的有5000-6000萬。國務院強調,職業教育必須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服務,組織實施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職業中學要樹立服務意識,積極投身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中去。
1.與當地政府、科協、農委合作,參與當地的“陽光工程”。“陽光工程”實施兩年來,為各地培訓了800萬左右的農民工,形成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職中要根據自己的有利條件,積極而有選擇地承擔起農民工的培訓工作,為“陽光工程”做好做強作貢獻。
2.定單培訓,組織勞務輸出。農職中是國家正規的職業教育機構,與不少用人單位有著密切的聯系。農職中要發揮這一長處,篩選信息,通過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方式,按定單培訓農民,有序組織勞務輸出。
3.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隨著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增多,留守學生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農職中要勇敢地承擔起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健康的成長,這也是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貢獻。
時代賦予農職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傳播文明,培訓就業的崇高使命。我們相信,只要農職中能面向“三農”,積極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農職中就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安徽固鎮縣任橋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