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瑪利亞·蒙臺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她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了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及其中的道理,創造發明了一套蒙氏教具和蒙氏教學法,通過尊重兒童,為兒童提供有利于自身發展、有準備的工作環境,讓孩子按自己的內部發展速度與節奏來自主的活動、自然的表現,從而促進孩子自由、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蒙氏教育生活能力 孩子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出現了蒙臺梭利幼兒園和蒙氏實驗班。人們不禁要問——何謂蒙臺梭利教學法?
蒙氏教育是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運用科學的方法創造發明的一套蒙氏教具和蒙氏教學法。
蒙氏教育在重視早期智力開發的同時,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養。開設日常生活課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發現自身的能力和增強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將秩序與自由完美結合,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孩子必須遵循一定程序。蒙氏教育的原則是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嚴和成長過程,從促進兒童身心發育角度去設計教學,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與品格的良好基礎,培養自主、持續的學習工作習慣。
2002年,我園開辦了蒙氏教育實驗班。我園蒙氏教師結合本園實際,對蒙特梭利教育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在環境創設上的探索:孩子是蒙氏教室的主人,環境的設置以幼兒為中心
蒙氏教學要求孩子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我園在原有教室的基礎上進行了專門的改建,使孩子們平時的工作空間擴大了近一倍,環境安全、溫馨、真實、有秩序。教室里配備了開放式的活動櫥柜,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以及教室的不同格局任意組合,教具物品分類放置,方便幼兒進行物品的取放和分類。設計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的目的是一切讓幼兒自己動手,養成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的習慣;教室里的桌椅、工作柜的高度,茶杯、碗匙、毛巾甚至抹布的尺寸及放置的位置都適宜孩子,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拿放;教室的每樣物品都是真實可用的:柜子上有各式各樣的盤子,里面有香氣撲鼻的水果,角落里有鋪著臺布的小桌子,孩子們可坐在這里與小朋友聊天、削水果、還有可供隨時飲用的飲料、糖果等小食品;處處營造出“家的感覺”,孩子們樂于置身其中,進而逐漸萌發愛家、愛園的責任感。
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不斷豐富、補充蒙氏教具,增添了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科學文化等部分的教具,還與智能圖書相結合,使幼兒各方面都得到有利發展。
二、在幼兒良好習慣形成上的探索
請幼兒共同制定蒙氏規則,尊重與要求和諧統一。蒙特梭利說過: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參與了,我理解了。真正的蒙氏規則是由幼兒自己制定的。我們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試試怎樣搬教具筐穩當,怎樣放置工作毯才坐得下又不會影響別人……雖然,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十分困難,但是,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自己參與,自己動手試過、做過的事就能加深他們的印象,就能記住、理解這個規則,這也符合幼兒發展的需要,又蘊涵了教育的要求。
在幼兒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我們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活動環節,讓孩子從照顧自己開始,樂意自己動手做身邊的細微小事:怎樣走樓梯、怎樣穿衣、怎樣洗手、怎樣便后使用廁紙等等,使孩子們在平時一言一行中慢慢學習、積累。在我們教室中,有一個盛著面巾紙的小筐,擺放在每個孩子都能取到的地方,孩子們流汗了、有鼻涕了,都會自己拿紙擦汗、擦鼻涕。在不經意中,他們已逐漸具備了照顧自己的能力。蒙臺梭利教學方法彌補了目前獨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她非常重視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發現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從中發現自身的能力和潛力,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班上的孩子接受過蒙氏教育后,部分孩子就能用刀切黃瓜,用安全剪刀剪紙。這與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由眾人服侍的“小皇帝”當然無法與之抗衡了。
三、在教師角色定位上的探索
在幼兒所處的不同時期,教師有著不同的作用。對所有剛剛進入蒙氏教學實驗班的幼兒來說,教師是環境的保護者和管理者。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是一個“有準備的工作區域”,所有教具都干凈、整潔、井然有序地放置著,教師隨時保持著教具的完整與有序。教師自身的儀表、言行都是兒童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它可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孩子。
教師工作的第二階段是活動的觀察者與帶動者。教師用自己的耐心與熱情去帶動鼓勵所有的幼兒進行工作,對于逐漸進入工作狀況的幼兒,教師要作為一個觀察者來記錄孩子在每一個活動時期的變化、進步,從而制定下一階段的目標。孩子的一個細微的變化,一個求助的眼神都不能逃過教師的眼睛,教師要適時地出現在他們的身邊,給予及時的幫助。而對于容易打擾別人的孩子,教師采用的方法就是“轉移”他的行為。“蒙臺梭利教學體系中,教師的教學藝術關鍵在既信奉不干預原則,又知道在何時必須干預,在什么情況下干預到何種程度。”引導他們在開始下一個活動之前要先結束上一個工作,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蒙氏教學法應從父母做起的探索
蒙臺梭利認為,家庭是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個環境,生活作息最久的地方,有關愛他最多和影響他最深的親人。因此,對兒童的智力和習性的影響也最大,所以她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父母對幼兒認識日常的生活,要用家中常見的真實物體制成教具,以嫻美而正確的示范,來吸引他們的學習動機。決不可強灌些知識,來妨害他們自己打開“竅門”的機會。要以客觀的態度記錄事實,經過分析和討論,針對孩子內在的需要,找出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對于幼兒的心態和行為,不可以以成人的想法妄加武斷,也不能用成人的經驗來計劃教育。正如蒙氏說:唯有當我們了解幼兒,也認為他是位獨立的“人”時,我們才會鼓勵其自發性和獨立性。反之,當他們不被尊重時,不但無法激發其學習情緒,且其反感遠較成人為更深遠。同時我們也不可用“幼稚”眼光來看待他們。蒙氏倡導“生活即教育”。家長首先要注意規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因為言傳身教的作用,往往勝過對孩子說一千道一萬。蒙臺梭利理論的核心是“發現兒童”。作為家長,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自己的孩子,針對他的個性采取相應的手段,營造輕松、活潑、愉快、有趣的家庭環境,幫助他健康地成長。家長要明白,蒙氏教育是培養孩子全面素質的全程教育計劃。蒙氏科學幼教雖有豐富的教具,但目的并不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教具,而是借助教具的操作,協助孩子建構完善的人格。
蒙臺梭利教育用真實、實用、完整來評價也許最適合。但必須考慮它的適用性與本土化問題。承擔蒙臺梭利班教學任務的教師更需要透徹了解這一方法的精髓,并將蒙臺梭利法正確用之于我們中國兒童的訓練,而不是有人認為這個方法好,我們就照搬過來用。我們要對蒙氏教育進行更深層次地研究,更加有效地發揮它的價值。
(作者單位:河南永城市直機關幼兒園<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