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院校注重傳授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致使體育專業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狹窄,技能單一;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素質普遍偏低。本文從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探討提升體育專業的學科建設和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方法。
【關鍵詞】體育專業 素質教育 人文知識
1 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一詞,在詞典中界定為“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自古有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等。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等等,從而成為一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人文知識、人文科學的同時,培養一種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人文素質培養大致可以概括為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傳授與藝術教育。
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古代教育是以人文教育為主體,突出人文學科的教化功能,注重培養人的人格品行與人文素養。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往往只重視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人文精神的塑造與培養。
高等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學校不僅是為學生選擇職業提供了系統學習的機會,也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提供了保證。正如蔡元培先生1932年在武漢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學目的有二:一為研究學問,一為培養人格。”進大學不僅是為了謀求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當前,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強調加大素質教育的改革進程,力圖從原來的以科技教育為主,轉為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并從專業教育發展到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人文素質是一切素質的基礎。沒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其綜合素質難以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要落后,就會挨打;而沒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沒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會缺乏凝聚力。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19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紐曼積極倡導自由教育,他以心智訓練、性格修養、理智發展為目標。關注的是心智,而不是專業技能,用他的話說,便是“構建概念的能力”;“這是一種習得的判斷力、敏銳力、洞察力、見識力、心智的理性延伸力以及才智的自制力及沉著力。”紐曼在此所強調的“心智”,實際上是人文精神的蘊涵。
換句話說,大學應將人文精神的發展作為其最高境界與目標。
2 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在普通人眼中,體育專業的學生大多是“身體素質好,文化素質低”的群體。很多學生因多年從事體育訓練和技能的學習,從而造成人文素質的缺失。呈現出運動技能與自身人文素質修養發展的不均衡,表現為統招比單招的好,高年級比低年級好,非專業運動員比專業運動員好的狀況。而體育院校以往比較注重傳授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致使體育專業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狹窄,技能單一,適應能力差。使得人才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這樣就使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素質普遍偏低。試想,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對本民族悠久的歷史、光輝燦爛的文化知之甚少,將如何面對國人,如何承擔傳播中華文化之重任?
3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3.1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要實現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兩大戰略,以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經濟與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無論從前提或是目的來看,都要求教育致力于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人文素質。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的綜合國力、競技水平、和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歷史文化。看到體育專業大學生作為奧運會志愿者通過培訓以良好的形象、過硬的素質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圓滿的完成了奧運會期間的服務任務,給世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從而提升了外國友人對整個主辦國的好感。使每一位體育大學生意識到:我們面向的是國際體壇盛會,我們的一言一行從某種程度上說也代表中國的形象。
3.2人文素質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需要
3.3人文素質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素質教育的提出,它強調教育的本體功能,即人類自身的不斷完善,注定了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當然,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其完善是不能脫離社會的,把人的發展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統一起來,把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本體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同馬克思關于建立理想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觀點是一致的。
3.4重視學科交叉,提高人文素質,也是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的需要
重視素質教育,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溫家寶總理到醫院看望科學家錢學森,病床上的錢老直言不諱:“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可見,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具有責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與關鍵,更是大學的靈魂與活力所在。
4 建議
4.1增設人文課程,拓展人文內容
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課堂作為傳授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渠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體育專業對課程體系、內容安排、學時構成比例等方面采取了不少積極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課程設置上體育專業知識類課程還是占主導地位,而人文社科類課程門類較少、學時不足。要加強人文素質,就必須增加人文類的必修、選修課程,增加人文學科的內容,在開闊人文知識視野的同時,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思想。
4.2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人文素質教育如藝術等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最為重要的功能是開發學生的右腦,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20世紀60年代,羅杰-斯佩里(Sperry,R.)博士發現人腦的兩邊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的,亦即左腦易于用語詞進行思維,而右腦卻徑直用感性表象來思維。換句話說,人的創造力主要來源于右腦的功能。因此,與藝術等課程的設置對于體育專業大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等都是對藝術情有獨鐘的。事實上,藝術的形象思維往往與創造性思維密切相關。科學藝術化、藝術科學化已成為當代潮流。科學與人文藝術是人類智慧的兩個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帶動。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開設一些人文藝術方面的專業或課程;另一方面要積極優化校園的人文藝術氛圍,如舉辦各種辯論賽、戲劇表演大賽以及各種有意義的學術文化講座等等,以增強學生的人文藝術品味。
4.3積極嘗試多種形式的合作
首先,體育單科院校學科單一,文理搭配不平衡,人才培養規格不高,這是固有缺陷,因此要嘗試合作辦學,可以解決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現在已經開展實質性合作辦學的院校有北京體育大學和清華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與復旦大學和上海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武漢體育學院與武漢大學。目前體育院校也在增設新專業,如果僅憑體育院校原有的師資力量,新專業的辦學規模與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體育院校與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院校合作辦學是提高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有效途徑,也是體育專業上規模、上檔次的有益嘗試。其次,綜合類院校的體育專業更應該利用綜合學校自身的廣闊資源,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提升體育專業的學科建設和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
4.4提高教師的人文精神
教師首先要有一個良好心態,對體育專業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與態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分層次的培養與教育。人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不要使學生成為技術單一的“偏才”,要使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亦能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與情趣,具有較高的品味。在培養體育專業學生時,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使學生樹立起不斷增強人文素質的信念與目標。以調動大學生的人文興趣為手段,以傳遞與滲透人文精神的實質與蘊涵為目標。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張健.關于“必須、夠用”的解讀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
[3]盧希悅.思維的革命:走進創新思維的自由王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5-37.
[4]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溫家寶.看望文學家季羨林和科學家錢學森.京華時報,2005.
[6]陳平原.大學何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鄭湘娟.談和諧文化建設[J].寧波黨校學報,2006,(6).
[8]劉此蘆.課程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4).
[9]朱清時.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人才[J].求是,2001,(23).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