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若有朝一日,上海、廣州或重慶等大城市再申辦奧運時,這也許是中國人要圓的另一個夢,是中國人要赴的另一個民族歷史之約。不過,只要我們有信心,相信那并不是一件難事。國家有責任發展體育,學校和體育老師有義務發展體育教育。
【關鍵詞】百年奧運 學校體育教育 體育素質
百年唯一夢,一夢牽百年。自1907年教育家、南開大學創始校長張伯苓首先把奧運會帶入中國,隨后參加奧運、奪金牌、辦奧運的“奧運三問”大膽的提出(中國何時可以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可以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另一個版本是中國的運動員何時才會在奧運會得到金牌?>中國何時可以舉辦一屆奧運會?)這三問,是整整100年以來,炎黃子孫前赴后繼,要給予三問都提供答案的動力。1932年,短跑選手劉長春以一人隊伍,參加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這是中國首次派人參加奧運會;1936年,140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參加了柏林奧運會;1984年許海峰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首塊金牌。2008年8月8日8時08分,當北京奧運會揭幕典禮正式開始之時,“奧運三問”都有了答案。
百年滄桑,奧運之夢,夢繞魂牽。2008年8月8日8時08分在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親睹開幕式的中國人、在電視機旁觀看開幕式的中國人,其實是共同出席與先賢前輩的約會,共同見證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舉辦了,也共同圓了中國辦奧運會的百年之夢,為中國這段歷史劃上句號。同時,驗證了“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驚喜”的承諾。在硬件建設上,務求盡善盡美,軟件服務安排上,也爭取做到以客為尊,使運動員、新聞工作者和旅客都感到賓至如歸,盡顯中國人好客和待客之道,中國已經竭盡所能地做到了。
北京奧運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成果,它體現了中國崛起,綜合國力冒升,國際影響力增強,也顯示著中國渴望藉著北京奧運,向世人展示中國、中國人的新面貌和新內涵。從一個一窮二白的中國,到可以花費數千億元人民幣巨資,打造一個歷來最大規模奧運會的中國,中國人得到一些成就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在許多方面,仍然與先進國家存在差距。假若有朝一日,上海、廣州或重慶等大城市再申辦奧運時,這也許是中國人要圓的另一個夢,是中國人要赴的另一個民族歷史之約。不過,只要我們有信心,相信那并不是一件難事。國家有責任發展體育,學校和體育老師有義務發展體育教育。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奪51金,首超美國,居金牌榜首,國人為之驕傲,世界為之艷羨,輝煌的戰績向世人表明: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崛起。在舉國辦體育的情況下,大力推進學生體育教育體制改革,從而為全民體育的實行打下基礎,使中國走出一條新的體育強國之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舉學校之力辦大國體育,無疑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對中國現行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這不僅僅是體育事業之大幸,更是整個中國教育之大幸。
一、充分重視體育理論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加大培養體育意識的力度
所謂體育素養,就是體育文化水平。這主要包括體育意識(即體育運動的意義、作用,參加體育運動的欲望和要求),身體運動的基本能力,體育衛生保健知識以及從事體育鍛煉、娛樂和欣賞體育比賽的能力等。
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科學的實踐。這是一個普通的道理。學生只知道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但不知道增強體質的科學道理,缺乏體育衛生保健知識,缺少鍛煉的科學方法。課堂上,雖然也都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練習,但總有不少學生貌合神離。其原因就是不甚理解體育文化內涵。
二、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
熱受祖國體育教育事業,愿為此奉獻自己的青春、精力和智慧,是體育教師政治素質的體現。教師要用滿腔的愛對待每一位學生,無私地將對健康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們,同時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提高業務素質,與時俱進,緊密與當今社會科學相結合,始終讓自己走在健康、運動、保健之前列,努力使自己成為運動訓練、運動心理、運動創傷、營養保健、心理健康咨詢等方面的優秀教師,成為合格的體育活動、運動競賽、趣味游戲的組織者、協調員、裁判員、體育館的管理員以及戶外體育活動的教練員和救生員等,還應熟悉掌握外語、計算機、心理學、教育學、運動醫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營養學、文學修養等眾多領域交叉學科的綜合知識,只有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才能教育學生認識健康、認識體育、熱愛體育、享受體育,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總結健康體育新思想和新內容,使自己成為學生
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者,健全人格的培養者。
三、重視學校體育學科建設的整體規劃
學校體育學科建設的整體規劃首先是對師資隊伍,隊伍是學科建設中的核心問題,沒有一流的隊伍,就不會有一流的學科。就學校體育學科師資隊伍的現狀而言,師資隊伍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長期處于邊緣狀態,有些學校甚至有非體育專業的老師教體育,還有甚至有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教體育。知識結構的老化和旺乏必然會引起學科建設的停滯,師資隊伍建設邊緣化是學校體育學科淪為弱勢學科的重要原因。
四、課程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創新
體育教學模式的建立,運動行為能力的提倡等,都對整個體育課程的發展以及教學內容的改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體育課程和教學內容是隨著學校體育觀念的變革而變化的,體育課程中有三種不同學派的課程模式:一是開展多種多樣體育項目的課程模式,包括技術運動項目和健身運動項目;二是開發運動行為的課程模式,降低運動難度和運動負荷,使之適應學生的個體特征與興趣愛好;三是強調體驗和參與的模式。這三種模式不僅是體育的教學改革思想,也是整個學生體育素質教育改革的思路。重視競技運動項目,是體育教學內容特色,但真正確定教學內容的還是學校。不同的學校可量體裁衣,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
“提倡運動目的,不僅在學校而在社會,不僅在少數選手而在全體學生。”“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重在體德之兼進,體與育并重,庶不致發生流弊。故體育道德及運動精神,尤三致意焉。”“運動員的品格,較比運動的勝利更為要緊;正當的失敗比不正當的勝利更有價值。”讓我們充分借助百年奧運的東風,吮吸“中國奧運第一人”“體育校長”張伯苓的體育精髓,發展好學校的體育教育,使中國真正走向體育強國。
參考文獻:
[1]百年奧運今朝夢圓憶“體育校長”的強國之夢.東方網-文匯報.2008.
[2]饒子和.從“伯苓公三夢”談起.天津日報,2008.
[3]仇軍.現代教學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思考.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7.
(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