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訪談法等其它相關理論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寧夏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現狀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存在局限性。(2)經濟基礎的相對薄弱制約了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的發展。(3)體育教師是搞好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4)許多學校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5)學校體育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關鍵詞】寧夏高校 校園體育文化 調查分析
校園體育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參與為主體,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要內容,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體育文化在推進教育思想的轉變,適應各層次實施綜合素質方面有其獨特的育人優勢,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出各種實用價值。它包括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和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指學校各項體育規章制度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學校培養目標的規范化的標本,既能使管理工作步人法制化的軌道,又能營造一種促進學生自然成長的理想化氛圍。完善的強有力的學校體育管理體制和健全規范的體育規章制度是校園體育文化建立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是校園體育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的關鍵,是一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準則,約束著人們的心理意識和行為方式。因此,筆者從體育制度、體育傳統、體育目標等幾個方面針對寧夏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在于了解寧夏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現狀,為寧夏乃至西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借鑒與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醫學院、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師范學院等8所高校,教師120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觀察、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寧夏五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120份,有效問卷回收110份,有效率91.6%。對調查問卷進行效度和信度的檢驗,符合本課題的要求。
2 結果與分析
2.1體育制度現狀調查與分析
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師生在交往中締結的社會關系以及用于調控這些關系的規范體系。它包括各種規章制度、道德規范、行為規范、工作守則等。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學校體育工作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并成為條文固定下來。因此,它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權威性、概括性和規范性等基本特征。體育制度的建立對教師和學生起著一定的約束和引導作用,使師生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和工作秩序,保證學校健康穩定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著一定的激勵作用,可以激發師生形成進取的精神。

對體育制度的調查結果(見表1)表明,第一,體育教師和運動員是活躍校園體育文化的兩大重要元素;第二,各學校基本具備國家下發的成文制度,但是大多數學校沒有根據自身現狀建立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制度以保障學校體育工作更好地進行。這一點從有關運動員守則,體育教師工作守則和制定校園體育文明規范的調查結果中可以清楚看到。另外,場地設施等硬件設備的不足成為體育制度建設的制約因素。
2.2體育傳統現狀調查與分析
傳統主要指歷史流傳下來的思想、道德、風俗、心理、文學、藝術、制度等文化現象。也可以解釋為某一地區或民族由其歷史延續積淀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概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以及風俗習慣等的總和。而體育傳統,是指一個學校,在體育活動方面養成并流行的帶有普遍性、重復性和相對穩定性的一種集體體育行為風尚。優良的體育傳統以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在校園中傳承,美化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這些優良傳統流傳下來,依靠傳統體育項目的沿襲、發揚光大。

表2統計可見,第一,學校體育傳統活動的開展仍以運動會、單項運動會等為主,體育節作為世界性的文化,是學校形成體育傳統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寧夏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第二,體育傳統在寧夏大多數高校中還沒有形成,但他們對形成體育傳統的意義持積極態度,這為我們今后創建體育傳統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第三,學校對體育活動的開展重視不夠,絕大多數學校沒有成立組織體育活動的專門機構,對體育活動的開展缺乏計劃性,沒有將體育活動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運行軌道中,即使有些學校重視體育活動的開展,但也缺乏必要的穩定性,這樣就削弱了體育活動對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深遠影響。
2.3體育目標現狀調查與分析

體育目標,就是體育所要達到的境地和參與體育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建立明確的體育目標,會給體育工作者壓力和動力,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有助于團結協作,挖掘集體智慧;體育參與者也可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并應達到怎樣的目標,從而在運動中充分享受體育為其帶來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調查結果(表3)顯示,寧夏大部分的高校體育目標還未形成制度化,既使制定了相關制度,制度的執行也常常被打了折扣,且制定的規劃也不完全符合實際。
調查還發現:學校體育目標難以實現的原因還在于學生學習及就業的壓力要求掌握更多的知識,因而沒有時間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場地設施不足;無人組織領導;個別學生認為沒有鍛煉的必要。由此說明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學生意識到競爭的激烈,用知識武裝頭腦己勢在必行。但是,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用體育鍛煉調節緊張的學習氣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以取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培養終身體育能力從而實現學校的體育目標卻往往得不到重視。
3 總結
(1)人們對學校體育認識的局限性,造成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形式上的重視,而忽略了體育精神文化,特別是隱性的體育精神文化的建構和體育制度文化的建立,這一局限認識,也導致了體育文化建設的困難性、長期性估計不足,系統性認識不夠,從而使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難以向縱深化、高層次方向發展,最終導致了學校體育功能的弱化和簡單化。(2)經濟基礎的相對薄弱難以解決由于學生不斷增長的體育文化需要和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供需矛盾。這一矛盾,制約著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的發展。(3)體育教師作為文化傳播的中介,在傳播體育文化中所具有的全面性、系統性和針對性是其他教師難以代替的,在學生適應、學習、獲得校園體育文化的過程中發揮的組織作用也是難以取代的。加強寧夏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建立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相對穩定的體育師資隊伍,是搞好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4)許多學校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狀況在學校體育中的反映主要是:一方面,教師以傳授競技運動技術為中心,以技評、達標為目的,忽視了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忽視了體育知識和健身方法的學習以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學習壓力大,無人組織領導等原因,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了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創造性和潛能難以發揮出來,不利于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營造。(5)校園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要想充分發揮它的文化功能,更加細化的制度建設是必不一可少的保證,各學校基本具備國家下發的成文制度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體育課堂常規。但是有些學校在學校體育長遠規劃,成立體育組織專門機構,運動員管理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文件規定下來。也就是說學校體育在許多方面還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85.
[2]周傳山.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初探[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9,(3):55-56.
[3]王明惠.論人學校園體育文化及其功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增刊):105-106.
基金項目:寧夏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QNS0604)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