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第一,要適應地方的實際,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第二,要適應學校的實際,設置校本課程就是給學校設置課程的自主權。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傳統、師資條件,發揮自己的優勢,辦出特色。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校本課程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修,使人才脫穎而出。
新課改賦予學校課程管理的自主權,學校如何用好這個權力,是值得校長和老師認真研究的問題。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校的辦學理念及一切價值觀都會反映到課程中、課堂上。因此,校本課程的建設要和整個學校建設聯系起來,也就是要和學校辦學思路、長遠的規劃聯系起來,和學校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辦出特色。有些學校把校本課程簡單化,有什么教師就開什么課,這是不正確的,是對校本課程的一種誤解,需要糾正。
課程建設要和學校文化建設結合。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包含了物質文化(校園建設)、制度文化(各種規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師生的行為舉止),而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理意識等。
學校文化建設主要表現在教育目標上,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的問題。教育目標又集中反映在課程和教學上。選擇什么課程結構,如何開發課程的內容,怎樣進行教學,以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國家課程來說,不存在重新設置問題,但如何完成國標的要求,充分發揮課程的文化內涵是學校課程管理的重點。對于校本課程的設計,就要充分考慮學校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學校的歷史傳統、現實條件、學生特點,加以規劃,形成學校的特色。
學校文化建設說到底是校風的建設。校風是指一個學校的思維方式、治學態度。校風表現在學校的方方面面:表現在領導班子身上就是有沒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包括課程建設的理念),有沒有人文管理的精神,有沒有組織團隊不斷學習和進步的規劃;表現在教師身上就是有沒有敬業愛生的精神、教書育人的品質,能不能建設校本課程和充分完成課程目標;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有沒有刻苦鉆研的態度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等。這一切都與課程建設有關。
校本課程建設特別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有的生來喜歡藝術,形象思維很強;有的生來喜歡數學,邏輯思維很強;有的喜歡擺弄機械,動手能力很強。愛迪生一生有2000多項發明專利,但他小學都沒能畢業。我們不是說可以少學文化,而是要設計適合而非壓抑學生發展才能的課程。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的課程文化。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