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在高中課程改革的實踐中,立足學校實際,經過不斷探索與反思,總結出高中校本課程實踐中的一些觀點。
觀點1:讓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成為二中辦學的亮點。
設置有鮮明特色的課程,能夠使學生置身于豐富的知識環境之中,為其后續學習和研究指引正確方向、打下堅實基礎,因此,一個學校是否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將是學生是否選擇這所學校學習的重要標準。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開拓創新、大膽實踐,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課程自主權,在國家課程方案的總體框架下,逐步構建“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我們在課程內容、課時長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調整,還提供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選修課程,并加強技術課程和特色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實施、考核、評價。我們積極探索特色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建立課程的生成機制,課程不再是靜態的知識呈現,而是在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和擴展著新的經驗和意義。
觀點2:理想的學校課程結構應該是有選擇性的。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國家規定的必選課程與學生的特點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選擇性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并行的層次結構中,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最能體現這一特色。面對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師、學生、校友、專家、社區、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開發實施“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例1:二中的校本選修課程按學生基礎和課程難度按“階梯式”設置。一是全員性參與的普及型校本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二是需要進行選拔、具有一定的專業特色的社團活動課程。使學生在選擇中形成規劃人生的意識。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設計了“文學與藝術”、“科學與創新”、“技術與生活”、“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五大類約170門校本選修課程。除了本校教師任教,還有中科院講師團、大學教授、集團老總等擔任客座教師。作為導向性的安排,我們還明確要求,學生三年中選修課學習至少涵蓋上述五個類別中的兩個。
具有一定專業特色的18個社團,適應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我校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奧賽社團總人數約530人次,反映了學生對科學的較高層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學期還提供了100門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經學生選報后實際開設選修課43門,研究性學習課題組33個。另外,學生還自行申報組織了“演講”等3個社團,自行申報研究性學習意向課題十余個,自聘導師開展課題研究,其中高二(3)班趙英為同學就選擇了同班同學的母親作為其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導師。
例2:除9科考試科目外,其他學科全部實現“走班制”選課教學。如“體育與健康”學科,根據學校體育教師的特長和學校的條件,在高一年級男生中開設籃球、排球、武術(跆拳道)3個項目,在女生中開設籃球、排球、形體、武術(跆拳道)4個項目;高二年級男生中開設籃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高爾夫球、民族傳統4個項目,在女生中開設籃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民族傳統4個項目。實行“三三四”排課,即每3個班或4個班同時上課,有6位老師的特色選修項目可供選擇。
其他學科已經開設的選修課見表1。

觀點3:開發實施“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
課程的生成性表明,課程不再是靜態的知識呈現,而是在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和擴展著新的經驗和意義,強調了培養學生塑造自己人生的價值和能力。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強調“生成性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第一,把“課程”當作動詞使用,看做“學習和體驗”的總體。若把“課程”當作名詞使用,理解為“教材知識體系”,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生成的課程。二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基礎理論體系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緊密結合,根據每學年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動態地生成各學科的校本必選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
第二,生成性課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對生成性課程來說,教材只是供學生建構、創造學習經驗的一種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樣,生成性課程也并不排斥教學“計劃”和“教案”的使用,因為沒有“預設”就沒有“生成”。這里的“預設”不僅僅包括“教材”、“教學活動方案”,還包括教師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的了解,對學生行為意義的敏感與理解,對普遍性、長期性教學目標的宏觀把握等,這些都是生成性課程的基礎。
第三,僅有“預設”,不見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課程的動態性是有條件的。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得既不完全取決于教材上寫了什么,也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際做了什么,取決于學生是如何與教師、教材、同伴及周圍的環境交往互動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具有充分的互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活動富有創造性的時候,才有“學習經驗”的生成,才有“課程”的創造。
例3:“長短課”的安排。我們在必修、選修課程的教學時間上均嘗試了“長短課”的安排,其中長課1小時,短課45分鐘,基本上每門學科平均每周安排1個長課時。“1小時課”是第一次嘗試,這種安排并不是簡單的學習時間的延長和內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體現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整合、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內容的課適合用在“長課”,什么內容的課適合用在“短課”,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難度較大的課、實驗課以及學科特色課都列入長課時安排,如語文開設的《閱讀》課程,數學開設的《發現數學美》探究課程,英語開設的《英美文學欣賞》課程,物理、化學開設《科學探究與實驗》課程。除了必修課外,一些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選修課都嘗試使用1小時的課時。
例4:在藝術領域的課程設置中,樹立大藝術觀。北京二中具有較為濃厚的藝術氛圍,音樂和美術課程具有扎實的基礎,場館建設比較完備,舞蹈和管樂己經形成特色。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陸續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樂理療、高三年級的瑜伽與心理健康課程、校園內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樂鈴聲、陶藝課程和繡藝課程。高二年級學生自發組織的“搖滾”社團和“經典音樂演奏”小組等等。它們與二中優美的校園氛圍一起,不斷地滋養著學生的藝術素養。
例5:落實了義工制度和職業見習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實了義工服務和職業見習活動,使學生通過真情實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學生進一步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與實踐的能力。這與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非常吻合的。
觀點4:建立適合實驗教學與個性化發展的系統化實驗室。
實驗教學的發展,既是科學領域教育發展的基礎,也反映了科學領域教育發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學校的實驗
課程設置比喻為給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飲:那么過去的實驗課程設置是同一個標準,是“標準餐”盒飯;隨著改革的進展,出現了內容更豐富的“套餐”;隨著學校實驗室的增加和實驗條件的完善,我們提供了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實驗室。在實驗的方式上,也經歷了驗證性實驗、互動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實驗、自主實驗,到現代化的專業實驗、數字化實驗,以及一個學生的實驗室。
例6:學生可以進行“自制餐”實驗。二中將理、化、生自主實驗作為選修系列,學生完成6個自主實驗后,即可獲得相應的校本選修的1學分。“自制餐”實驗室是學生自己做實驗的場所,學生自己做項目設計、自己實施、自己驗收結果、撰寫實驗報告。老師只是提出意見建議,協助學生準備實驗儀器和設備,指導學生注意安全。能夠進“自制餐”實驗室工作,天長日久,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創新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例7:一個學生的實驗室。本學期,我校第一次為一個學生建立了實驗室:“李漢歌工作室——蜘蛛生活習性研究室”,為他從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是北京市第一個以學生名字命名的個人實驗室。實驗室配備了計算機、切片機、顯微鏡、溫控飼養箱等設施及相關的中英文圖書資料。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學校將根據實際需求,為實驗室增添必備的設施,未來實驗室還要添置生態箱。看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李漢歌正在籌劃新的研究方向。給一個學生建立了實驗室,無形中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引導。只要學生有愿望,學校有能力,我們就會創造條件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觀點5:“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上的科學學習觀,而不應長期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是新設立的一門課程,可以看出國家的重視程度。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上的科學學習觀,是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所有的課程中都應該融入,而不是與其他課程相區別而獨立開設。它不能靠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課程來完成,它是一種學習方式,應貫穿于所有學習的過程中。它是一種學習意識,應成為所有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習慣。它不是在特定階段的一種成果,而是反映在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給學習帶來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學習現實課堂與網絡平臺相結合。我們改變了以往簡單的以課程形式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做法,而將研究性學習融入日常學習中,但仍然要有開題和結題,要體驗研究性的學習過程,而且其過程要和日常學習緊密聯系并有所促進。本學期高一年級的研究性學習依然是導師帶研的方式,校內安排1.5課時,校外安排1.5課時。導師指導學生完成選題、開題(報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過程,體驗研究性學習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高二年級的研究性學習將現實課堂與網絡平臺相結合,用網絡來指導和監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網站主頁包括:課程管理、校園動態、研究指南、課題申報、過程與交流、成果展示、成績查詢、社會評價等功能。
觀點6:“通用技術”課程,需要有較長時間使學生接受技術教育,逐步形成對技術的理解和遷移。
技術的遷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學的學習中不斷地實踐、遷移、再實踐,形成技術素養,從技術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設計能力及創新能力。
例9:“通用技術課程”提前開設。我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通用技術”課程,使學生能有較長時間接受技術教育,形成對技術的理解和遷移,形成一定的設計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應的實踐能力。其中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嘗試校本化實施。用36學時開設《技術與設計I》,18課時開設《技術與設計II》,教學設計要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將“實踐、綜合、創造、融合”的技術思想方法貫穿于課堂的活動,并運用“技術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論證與分析,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外,分別用9課時開設校本必選專題:《陶藝》、《家政與生活》、《繡藝》、《汽車駕駛與保養》、《現代農業技術之農藝園區》、《簡易機器人制作》等,學生必選其中兩個專題,逐步養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個性的實踐能力。
觀點7:人文學科方向學生的科學素養,理工學科方向學生的人文素養,既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將是一門科學。”當今社會,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科學整體化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學科的教學中如何貫穿科學教育,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如何貫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課程加以引導和實施。
例10:注重人文學科方向學生的科學教育,理工學科方向學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級下學期,設計每月一個專題報告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我們計劃為文科同學開設“家庭電路”、“家庭電器”等專題報告,為理科學生開設“中華傳統文化”、“時事分析”等專題報告。
觀點8:利用社會資源,打破時空界限,將現實課堂與虛擬課堂有機整合。
例11:研究性學習面授與網絡相結合。具體內容同“例8”。
例12:外請專家全方位參與學校管理與教學。本學期學校將聘請盧元鍇、方銘琳、儲朝暉、洪明、余清臣、安寶娣、薛峰等七位教育專家來校工作一個學期,通過聽課、參會、訪談、問卷、參觀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統分析二中整體辦學情況,進一步疏理二中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客觀提出二中辦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是我校又一次以開放的心態、求實的精神、求教的態度聘請專家來校指導工作,這必將對二中今后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例13:虛擬課堂。語文學科的新課程選修課模塊網絡“虛擬課堂”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正在準備專刊。高一年級開設兩個專題:偉人詩魂——毛澤東詩文賞讀(范錦榮、成穎、王錫婷);酒神圣歌——戲劇鑒賞與表演(翁盛)。高二年級開設兩個專題:末世繁花——張愛玲其人其文(劉智清、王限婷、趙蓮峰);永遠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作品賞讀(張京平、劉伊超、胡艷彬)。采用現實課堂和虛擬課堂相結合,借助多媒體資源和學生的活動,提升學生感悟能力,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和內涵,豐富情感體驗,目前已經獲得了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
觀點9: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應該與自主排課相適應,發揮教育的導向作用。
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與北京二中創造性的課程設計相適應,自主命題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的能力,積極促進了教師與課程設計者、教材編寫者的溝通與對話。
例14:我校在模塊考試中采取自主命題,除了100分的基礎知識考核外,還有50分的“引領性能力測試”。自主命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發教師對多種考試形式進行探索,如政治學科上學期在能力測試部分設計了開卷題,以此扭轉學生認為學習政治就是“死記硬背”的觀念。我們還通過自行組織高中階段會考考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會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育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
當然,課改中還存在不少讓我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但我們認為,出現問題是正常的,而我們只能不斷努力,創造條件,用大氣魄、大智慧去做一個理性的實踐者、有所作為的實踐者。
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教育對他們的關懷和期待;有健康的人格和思想;真正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改革不是為了應對高考,但“應為高考奠定更厚實、更扎實的基礎,使學生經過三年的課程學習,能夠經得起高考的檢驗。能夠有全面的收獲,有成功的價值體現,能在人生新的起點上有更好的選擇”。
北京市高中新課程改革經歷了一年多磨礪,已經形成了平穩過渡的局面,在這和諧穩健的教育大環境里中,北京二中將繼續拓展思路,更新觀念,關注每一個教育的細節,以學生的發展為最高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