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桑的為人所知,是因為一臺晚會。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一臺晚會上,有一個“愛情詩朗誦”環節,其中被演員們大聲朗誦的愛情詩有聶魯達的《夜晚》、李白的《長干行》、海子的《給你》和海桑的《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
與聶魯達、李白、海子這些著名詩人相比,“海桑”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有趣的是,晚會播出后,不少觀眾喜歡的是海桑的那首詩:《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其中不少喜歡刨根問底的家伙甚至打電話向主辦者詢問:誰是海桑?在哪兒能買到他的詩集?為此,電視臺又專門為海桑制作了一期節目。
海桑原名王海桑。在為他制作的節目里,他老老實實地坐在主持人對面,問一句,答一句,乖乖的。隨著訪問逐漸深入,大家發現這個迷戀詩歌的年輕詩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對人生還是對詩歌,都屬于貨真價實的異數:一個既固執又質樸的異數,一個既內斂又浪漫的異數——在一個萬頭攢動爭名逐利的年代里,像他那樣一心只迷戀詩歌的人太少了。
王海桑是個苦孩子。他考上大學那年,他們村的流行語是:“什么時候吃你的大米飯啊?”這個村級流行語的含義是,那個被要求請客吃大米飯的人,要么結婚在即,要么考取了大學。它簡單,可它記錄下了一個物質生活貧乏年代的鄉村歷史。
上大學時,王海桑學理工科,但陰錯陽差,他迷戀上了詩歌。從后來的故事走向看,這個看似遲到的“一見鐘情”有如宿命:為了詩歌。年輕的他曾經去賣血;為了詩歌,在艱窘的生活處境里,女友離他而去;為了詩歌,大學畢業有了一份穩定工作的他辭職來到北京,致使雙親晚年心緒黯淡……回憶往事,王海桑說,他常常在夢里寫詩,寫到精妙處甚至不敢醒來,怕一醒,詩就跑了。
王海桑的經歷和談吐在平淡里藏有執拗,甚至瘋狂。他說:“沒有糧食,我無法生存;沒有詩歌,我不愿意生存。我愿意做一個有追求、沒出息的人。”他這么說,讓我忽然明白,他的詩和詩歌觀在經歷了上天入地的求索后,終于回到地面。而那個“有追求、沒出息”的人其實也是我或你。因為那種“有追求、沒出息”的詩是“栽進生命與愛的土壤,有陽光、空氣和水”的“一棵樹”:一棵普通的樹。
真實的生活需要的是安全,是健康,是干活,是吃飯。
(本期“詩苑”欄目選發了海桑的《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
(曲子貞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小規模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