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世間可憐的單相思,總是想起葉芝;每每想起好一點的愛情詩,總是想起葉芝的《當你老了》;每每想起愛到極端的典型,總是想起葉芝和茅德·岡的故事。
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這位被西方評論界稱為“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一位抒情詩人”,用了長達近30年的時間來追求一個女人,直到徹底絕望之后,才和另外一個女人結了婚。
也就是說,從24歲那年起,他用了近30年的時間來求愛,另外20年用來失望和懷想。
1889年,經朋友介紹,24歲的詩人葉芝認識了22歲的茅德·岡。甫一見面,他就愛上了她,一愛上便展開了攻勢,一進攻就遭到了慘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是,詩人葉芝愈遭到慘敗斗志就愈強,然后就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戰斗一直持續了28年,葉芝也從一個24歲的小伙子變成了52歲的老人。
詩人為茅德·岡寫下了許多作品,有求愛的,有埋怨的,還有強烈譴責的,也有跺腳發狠的。其中,可以說得上是巧妙表達海誓山盟心情的,后來成了傳世名作的,就是這首《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
這首詩不知感動了多少天下人,卻惟獨沒有感動最應該被感動的茅德·岡。
茅德·岡的確很漂亮,漂亮得讓葉芝不惜用麗達、維納斯甚至海倫相比。據說,大戲劇家蕭伯納僅與她有過一面之緣,便深深感嘆于她的美貌。在葉芝的眼里,茅德·岡“佇立在窗前/身旁盛開著一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辦”。
茅德·岡不僅僅是一位出了名的漂亮演員,而且是一位更為著名的愛爾蘭自治運動的領袖人物,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民族斗士。她有她的事業,也有她不輕易改變的感情原則。茅德·岡的眼里,詩人葉芝身上有一種“女人的氣質”。后來,茅德·岡還說過一句至今很難為人所懂的話:“世人會因為我沒有嫁給他而感謝我的。”
可惜,這一切,葉芝并不知道。實際上,即使葉芝知道了,也未必會認這個理。或者,他還會堅持認為,一切都可以有所改變。
1903年,茅德·岡嫁給了一個軍官,葉芝仍然沒有死心,他還在不停地為她寫著詩:“我的每一句話都出自真心/我贊美她的身體和精神。”時間到了1917年,茅德·岡的丈夫因為政治原因被處以極刑。
即使這最后的一次機會,葉芝也沒有能夠完成他的夙愿。1917年,對于葉芝來說,是具有巨大轉折意義的一年。再次遭到拒絕之后,葉芝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他開始轉向茅德·岡年輕的女兒伊莎貝爾求愛——遺憾的是,娘兒倆如出一轍地堅定和決絕。
也就是這一年,52歲的葉芝娶喬治,海德,利斯為妻。
愛情長跑終于到了終點,但終點不是原來的那個終點。
1923年,葉芝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于他來說,這個至高無上的獎項的重要性,恐怕遠遠比不上對茅德·岡之愛。這一年,詩人已經58歲了。58歲以后的葉芝已經開始漸漸服氣了:
雖然枝條很多,根卻只有一條
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和花朵
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
——《隨時間而來的真理》
1938年的夏天,葉芝寫下了他最后的杰作《在本·布爾本山下》:“在光禿禿的本·布爾本山頭下面/葉芝躺在特拉姆克力夫墓地中間。”本。布爾本,是詩人家鄉的一座山的名字。寫完這首詩大約5個月后,詩人葉芝去世。
1939年,葉芝去世后,在他的葬禮上,人們沒有看見茅德·岡那“一直保持到晚年的瘦削”的身影。
他白愛了一生。
(焦弘東摘自《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