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嘲弄的天氣預報員
因為自己的職業而成為人們開玩笑的對象,比爾,基爾斯已經習以為常了。
拜見岳母時,家中的清潔工插話:“我從不看你的節目,因為它就沒準過。”
拜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時,其丈夫菲利普親王揶揄他:“今天明明下雨,你們怎么敢瞪著眼睛說是大晴天?”
這個68歲的英國人,在英國氣象局工作了四十多年。1983年他開始領導英國廣播公司氣象中心的氣象廣播小組,直到2000年從氣象局退休。英國廣播公司氣象中心的天氣預報準確率是86%。這一數字,代表著世界上天氣預報的最高水平。
在他參加工作的上世紀50年代,這個數字還停留在70%左右。當時,天氣預報通用方法是天氣圖預報法,即從同一時刻的各層天氣圖上分析天氣狀況,再從前后連貫的幾個時刻天氣圖上判斷出這些狀況的生成、移動、發展、消失等變化。根據這些分析,應用空氣動力學原理來預測各個天氣系統的未來演變,作出天氣形勢的預報。
但氣象圖預報法與預報員的實踐經驗有很大關系,具有不少主觀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科學家利用氣象觀測網絡來進行海量計算,試圖通過數值計算來預報未來天氣。可惜計算機那時還沒有問世,他們不得不動用6.4萬名員工日以繼夜地運算,最終宣告失敗。直到1950年代美國人利用一臺重達30噸且耗電150千瓦的計算機才將這一問題解決。
年近七旬的比爾親歷了“大塊頭”時代的天氣預報。作為英國氣象局的觀察員,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呆在英國西南部的一所氣象站,將信息轉化成數字編碼傳送到總部。
這是數值預報法的前期工作之一。這位老手打了個比方解釋:“想像大氣層被網住,然后以三維空間分成無數個‘盒子’。”目前網眼的間距設定為99公里,不過某些區域并不固定。電腦運算首先要取得每個網眼點的氣象值——從地表至高空的氣象網絡,包括大氣風速、壓力、溫度、濕度。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地球表面71%為海洋所覆蓋,這就需要載有觀測人員的巡邏船只,以及各種漂浮浮標。而監視全球大氣至少需要6個以上的氣象衛星。
這些資料經過電腦的復雜數學運算,最后得出結果——以簡化的圖像來模擬某個特定時間內的天氣情況。
天氣預報為何報不準
幾十年職業生涯里,比爾所經歷的最大事故是1987年英國颶風。一名員工在預報中念叨了半天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的暴風,竟然沒有提及颶風也即將在本國登陸。
“幸好不是在軍隊服役,”老比爾輕輕地吹了個口哨說,
“不然就慘了。”
他的擔憂不無道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艾森豪威爾將6月5日定為諾曼底登陸日,盟軍最高統帥部氣象委員會的預測也支持這一計劃。誰知就在行動前24小時。海面突然狂風大作,當地出現了近50年來最壞的天氣。如果不是最后時刻首席氣象學家作出了壞天氣將會短暫中止的預報,很難想像歷史不會就此改寫。
盡管預報的手段越來越先進,但想要達到100%的準確率是“永遠不可能的”。比爾介紹,電腦只能依近似法來處理氣象資料。它利用網點附近的觀察值來歸納最“逼真的”氣象值。另外,觀察站的分布并不平均,在陸地和北半球很多,而在南半球和大洋上卻很少。了解到的結果與實際的天氣狀況,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愈差愈遠。一般而言,數值預報很難準確報出一周以上的天氣變化。
諸多不利都會為天氣預報帶來困難,“有時候一棟高樓就能改變結果”。公眾對氣象信息的使用也不當。比如播報員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的溫度。它被安放在郊區的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且不受陽光直射。而我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潮濕或干燥、陽光下或樹陰下。
越來越難的氣象預報
“一旦預報準確了,大家都來夸你;如果發生了錯誤,就會來指責你。”這位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播音員如履薄冰。1995年元旦比爾被英國女王授予不列顛勛章,以表彰他在廣播氣象學中的杰出貢獻。他是首位獲此殊榮的氣象播報員。
如今,比爾更為關注氣候變化,因為這給天氣預報帶來更大挑戰。雖然兩者并不相同:天氣是短時間的氣候現象,氣候是長時間的天氣平均狀態。這其中最為明顯的趨勢就是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僅去年7月我國就發生8起罕見的極端氣候事件,包括重慶發生百年來最大降水,東北北部667萬人缺水等等。
目前,中國共有7萬人從事氣象工作,分布在氣象、民航、水利、農林漁等行業和部門。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短期天氣預報將更為復雜。目前中國的氣候預測基本使用的是氣象臺站的資料,對于海洋變化、生態系統等資料使用較少。而氣候系統則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地球裹層五大部分組成。
為了更加及時傳遞氣象信息,中國氣象頻道目前每10分鐘更新一次天氣信息。通常的工作流程是在預報員作出天氣判斷后,由30名具有氣象學背景的編導進行翻譯,最終經主持人之口和觀眾見面。這前后花費時間不列一個小時。
這個水平已經能夠在重大天氣變化前做到“一個不漏”,只是具體強度、影響方面有所偏差——只能預報出白天或夜晚的情況,卻無法準確說出上午和下午的不同;或者只能說出某個城市的天氣情況,卻很難指出城市某個方位的具體變化。
盡管長期和天氣打交道,氣象預報員們卻很少回答“明天天氣如何”等疑問。“這不是一門說‘是’或者‘不是’的學科。”比爾解釋說,“這樣才有挑戰性。”
當被問到奧運會開幕式那天如果下雨怎么辦,比爾幽默地回答:“如果是天氣預報員,最好那天不要值班;如果是普通人,記得帶把傘!”
(曾竹琴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