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時,餓了、病了、尿了,只知道哭,呱呱的哭聲讓母親心疼也心煩。見久哄無效,母親冷不丁來一句:“寶寶乖啊,不能再哭了,再哭把狼外婆就引來了……”這一恐嚇往往就使孩童的哭聲戛然而止。
上小學時,用老師用剩的粉筆頭把課桌的前沿涂成白色,坐前排小女生的花衣服不經(jīng)意間攔腰印上一條白色橫杠。小姑娘發(fā)覺后對你圓瞪杏眼:“你再胡鬧,我告老師去……”被小姑娘一恐嚇,此類惡作劇從此不敢搞。
讀中學后,遭受“恐嚇”的頻率就更高了。一次期末考試沒考好,老師用臉色“嚇”你。父母直接用“再考不好就讓你去種田、去當待業(yè)青年”等“嚇”你,逼得你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視升學為第一要務,盡心盡力地應付以后的一次次考試。
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復雜的人事,你得處處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稍有不慎麻煩就大了。領導找你談話、軟中帶硬敲擊你一下,那還說明你孺子可教;如果警告要讓你卷鋪蓋走人,會使你心驚肉跳。這么一嚇,你還敢把工作當兒戲?
等你進入青春期,來自異性朋友的恐嚇自然而然成為這一時期的“第一嚇”。未來伴侶的電話忘回、約會遲到等造成的后果,換來的是“咱分手吧”等驚天恐嚇。你不僅要學會“女士優(yōu)先”的紳士風度,還要學韋小寶死皮賴臉的德性,否則幾年戀愛談下來,你“三魂六魄”被嚇跑,還難執(zhí)子之手。
成家立業(yè),被“嚇”的幾率要低點了吧?非也!小寶寶一個傷風感冒讓你上班心神不寧;按揭的房子每月一次的催息讓你頭皮發(fā)緊;同時錄用的同事已成為頂頭上司讓你成為妻子譏諷的話柄。為孩子,為老婆,為事業(yè),你還要在“嚇”中成長。
人到中年,該得到的應該全部得到了。子女已長大,父母尚健在,按理說這時候應該是一個人最瀟灑的時段了。其實不是這樣。漸漸老去的父母的一個電話、進入青春期兒女的學校的一份口頭通知……都讓你受到“驚嚇”。同時人到中年也往往到婚姻“更年期”的特殊階段,稍不留神,家庭就要解體。如此看,中年人不能免受“驚嚇”騷擾。
到了頤養(yǎng)天年的階段,雖然經(jīng)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但人的警惕性往往在這個時期也最高,體質差了,醫(yī)生的一句暗示,會讓你擔憂數(shù)天,惟恐自己得了什么毛病;睡眠少了,頭腦整日琢磨兒孫的事。很多人在彌留之際還把子女叫到床前千叮萬囑……
進化論者認為,恐懼反應是一種古老本能。具有威脅性的信號能激活人大腦額葉系統(tǒng)中的緊張激素系統(tǒng),導致大腦中的一系列反應。心理學家認為,恐懼使人能集中注意力,做出平時不可能的舉動。由此看來,人只有活到老、嚇到老,才能不斷拯救自己。
(劉名遠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