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尼瑪縣,李欣海得知當地常有老人到市場上買魚,然后在湖里放生。他對此頗為擔憂:這些魚大多是外來物種,放生到當地后,會對當地的魚類構成威脅,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有科學家預測,如果按現在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的速度,四十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根據計算機模擬,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滅絕的速變快1000倍,比物種形成的速度快100萬倍。
兩年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就曾發出警告:人類正處在自恐龍滅絕后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急關頭,而導演這一悲劇的正是人類自身。
作為供職于非政府組織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生物學專家,李欣海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實踐。目前,由他負責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遠景規劃,有一個饒有意味的名字:“藍圖”計劃。
李欣海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強調,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獨特的價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為草原破壞者的鼠兔,也具備顯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鼠兔被大量毒殺后,以鼠兔為基本食物的動物或斷了口糧,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說,“每一種生物都是食物鏈上的一個環節,任何種群的滅絕都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引發一場災難。”
一個常識是,人類不能獨自存在。物種的大規模減少,直接削弱了人類的生存基礎,而且還會通過食物鏈引發其他物種的滅絕。
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一項旨在保護瀕臨滅絕的植物和動物,最大限度保護地球上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以造福子孫后代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出臺,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中國在大會上簽署了此《公約》,成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約》的少數國家之一。
據了解,中國生物物種數量正以每天新增一個瀕危甚至滅絕物種的速度減少,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瀕危植物物種比例高達15%~20%,瀕危物種達4000~5000種。
2006年,TNC與國家環保總局等合作伙伴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正式啟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遠景規劃項目。
該項目為期三年,由中國政府與TNC各出資300萬美元,擬協助中國官方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數據庫,規劃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并為其制定相應的保護策略。
現狀令人擔憂
十余年過去,李欣海認為,中國雖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現實存在的問題仍舊很多。
自1872年美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公園后,建立自然保護區逐漸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辦法。中國也于 1956年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從此拉開了中國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序幕。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000多個,總面積達150余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保護區體系初見規模。
盡管這一比例已超過12%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李欣海的同事、“藍圖”計劃項目官員趙鵬提供的一份資料稱,中國實際需劃出33個優先保護區域,共涉及26個省、區的984個縣,總面積達315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3%。據此,中國目前仍存在50%的保護空缺。
現實中,一些地方的官員不愿投入財力到這項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賠本買賣”中,還有一些地方借自然保護區大搞開發,假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種種亂相,不一而足。
趙鵬分析道,中國目前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必然也會造成一些保護空缺。“物種最豐富的地方,多在行政區劃分界點的位置,這就有很多或明或暗的麻煩。”他說。
同時,一些地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式和理念也讓李欣海有些擔憂。
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李欣海發現了不少高約2米、密度很大的圍欄,有牧民為保護自家草場而豎起的,也有自然保護區拉起的。“動物跳不過去,也鉆不過去。”當地陪同者告訴他,某處的一個圍欄出現了一個豁口,不少動物想鉆過去,結果常有體型較大的動物被掛住。“有一位老漢,一天解救了將近30只黃羊。”
“這種方式看起來是在保護,實際上不僅阻礙了一些動物的遷徙繁殖,還會使一些動物受到傷害。”李欣海說,“不當的方式有時反而會破壞我們想要保護的。”
在西藏尼瑪縣,李欣海得知當地常有老人到市場上買魚,然后在湖里放生。他對此頗為擔憂:這些魚大多是外來物種,放生到當地后,會對當地的魚類構成威脅,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
考察新路海自然保護區時,他無意中將一些面包屑扔入湖水中。本來很平靜的湖面,突然就游上來一群魚。他借機對當地官員開展了知識普及,說自己不應該這樣做,容易引起水中有機物增多,破壞生態平衡。當地的人聽了后感覺很詫異,說很多游客都這樣,卻不知道后果有這么嚴重。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數據庫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提出的26項行動方案之首,是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經濟價值進行全面評估。然而據李欣海和趙鵬透露,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仍沒建立起一個標準統一的全國范圍的生物多樣性共享數據庫。
這意味著,決策層并不了解自己國家的家底。“當要保護什么、在哪里保護,都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時,決策的科學性必然大打折扣。”他說,“因此,首要工作是建立基于全國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對全國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綜合評估,并劃分優先保護區,進行空缺分析。”
截至目前,“藍圖”計劃項目組已幫助政府建立了數據庫標準,政府已收集到包括5000多個物種的4萬多條數據,其覆蓋范圍已經到了縣級單位。只有當這一步工作全面完成后,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規劃才可能出臺。
(康知新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