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愛看野生動物紀錄片,看它的驚險刺激,看它的妙趣橫生。然而,鱷魚捕食、獅子追咬斑馬、眼鏡蛇搏斗這些細節需要等待多長時間?面對猛獸需要承受多少危險?怎樣把野生動物零碎的生存編輯得懸念迭起?這一切,外行人實在很難想像。
200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召開了一場“野生動物世界紀錄片拍攝講座”,講座上播放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讓現場觀眾目瞪口呆,其中的艱辛與秘密也開始為人所知。
等待:18年拍一部片子
浩瀚的大海上,一群天鵝在悠然地飛翔;巨大的冰川上,黑壓壓的企鵝在嬉戲打鬧;廣闊的草原下,成群的野馬在夕陽下奔跑。強大的視覺沖擊給人完美的視覺享受,也給人無盡的遐想。它展現出的生命的野性不正是人類需要的么?
這就是野生動物紀錄片帶給人們的震撼。這些鏡頭來自自然的神奇創造,也出自人類的艱難等待——有人等待了18年。
芬蘭的棕熊是一種非常害羞的動物,一般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才會出現。德國第二電視臺的漢斯為拍攝一部棕熊的紀錄片,帶領他的攝制組連續跟蹤了18年。他們從小熊爸爸媽媽親熱就開始拍攝,接著是拍小熊的出生、成長,最后是死亡,小熊艱難的一生都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耐心是拍攝的最基本要求。德國馬可波羅電影公司的克勞斯說,為拍攝一組鏡頭等上大半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克勞斯的攝制組在西非雨林拍河馬,呆了6個月才看到河馬跑過眼前,但依然沒有拍到一個鏡頭。因為那時水淺,河馬都躲進了水洞,攝影師們不得不在水洞旁邊“守株待兔”。
300人組成攝制組
動物不是演員,別指望它們乖乖地等待人類去拍攝它們。為了能生動地展現野生動物的生活,攝制組在拍攝之前必須做足功課。
2004年,被稱為自然史詩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的《遷徙的鳥》來到中國,讓人們感受到了比好萊塢大片更震撼的效果。影片記錄了候鳥異常艱辛的遷移過程。
為了記錄這些震撼人心的場景,展現鳥類遷徙的壯舉,導演雅克·貝漢特別組織了一個有三百多名成員的攝制組,其中包括五十多名頂級飛行師和五十多名鳥類專家。他們租下飛機,跟隨鳥類遷徙的路徑整整拍了4年,橫跨五大洲,行程近10萬公里,所用膠片長達460公里。而且為了更好地拍攝,攝制組還專門訓練了一批“鳥類演員”。盡管在拍攝初期,候鳥對人類有所戒備,但攝制組還是設法親近它們,了解它們的習性。將近一年后,候鳥們才慢慢接受了攝制組,面對鏡頭的它們也不再害怕。
讓動物講自己的故事
野生動物紀錄片后期制作的最大任務就是剪輯,即將精彩的片斷挑出,編輯成一個能夠感動觀眾的故事。為了制作的精良,有時導演不得不刪除許多精彩的場景。來自加拿大的蘇珊娜這次帶來一部拯救一只白鯨的紀錄片《拯救魯拉》,就是將長達250個小時的原始素材縮成90分鐘的片子。而《遷徙的鳥》更是將長460公里的膠片剪成90分鐘長的影片。
在一部關于海馬的紀錄片里,現場播放了幾個片斷。片中展現了海馬捕食的情景,海馬很懶,只有到它嘴邊的食物,它才會像吸塵器一樣把食物吸進去。觀眾看到這里都笑出聲來。
還有一個情節是關于海馬“談戀愛”的:海馬在求偶或者交配期會跳一種舞蹈,但只有當雌性和雄性跳舞達到一致和諧的程度時,它們才會進行交配。
和我們常看到的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不同,這里面的主角就是動物,就是圖像,沒有過多的旁白。
野生動物紀錄片剛剛起步時,常常會有一個人在片中做主持,然后一一介紹被拍動物的習性、特征等。比如最初拍攝的野生動物紀錄片里,一只猴子被放在凳子上,然后主持人在旁邊介紹說:這是什么猴子,它喜歡吃什么,有什么特點……雖說是野生動物紀錄片,可片中動物卻沒有絲毫野性,對觀眾的吸引力基本等于零。隨著紀錄片制作理念和技術的成熟,現在更多的是“讓動物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北歐民歌歡頌候鳥歸來
音樂也是后期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紀錄片《遷徙的鳥》不僅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而且憑借影片中迷人的音樂獲得了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音樂獎。制作人時而以清亮悠遠的北歐民歌歡頌候鳥們的歸來,時而用福音合唱襯托鳥類飛越海洋荒漠、冰川山谷的壯麗。一首溫暖而略帶感傷的情歌,混入了鳥群展翅的原始之音,并與鋼琴之聲渾然一體。
(張微微摘自“動物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