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淺薄地以為,陌上,是一個地方,那里的花開得很漂亮,連歸來的人,腳步都緩了!
今天無意中看到《陌上花開的故事》。
關于這個故事,流傳著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種說法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君主錢鏐,其夫人戴氏乃臨安橫溪郎碧人士,跟隨吳越王住在杭州。戴妃從小離家,卻是個孝順女子,每年寒食節必返臨安娘家,看望并侍奉雙親,直到陌上花發才歸去,歲歲如此。這一年,戴妃在娘家盤桓數旬尚未歸去,錢鏐在杭州料理政事,忽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花似錦柳如煙,想到心愛的王妃已多日不見,便提筆寫下一封書信,信不長,九字而已。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田間阡陌上的花兒已經綻放了,愛妃慢慢地回來罷!
寥寥九字,竟有說不出的思念和牽掛。戴妃接書后惻然心動道:“王爺邁,既有信來,命我歸去,安可有違?”遂傳諭即日登程,速返杭州。
那錢鏐一介武夫,戎馬一生,卻有如此繞指柔情,明明是思念愛妃,盼其早歸,卻絕口不提,只語氣平緩地說,路邊花開,你,可以慢慢賞花歸來了吧。
欲催歸而請緩,這,該是世上最有說服力的思念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五代十國的夾縫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吳越,那一年被宋所滅,吳越王奉詔即將北去魯國的封地,當時正當王妃賞花未歸,而這位亡國之君留下一封信。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陌上的花剛剛開,你盡可賞花,緩緩歸來。
最喜歡的愛,是理解的愛。最無法抵擋的情,是溫情。
常常因為一句貼心的話,一縷溫柔的眼神,心,忽然就有欲泣的輕顫。
疲倦時,我只需要你,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理解的擁抱。一樣的思念,不一樣的意義!
因為愛她,所以,盼她趕快回到自己身邊。因為愛她,所以,盼望她不要回到這煙火彌漫的亡國之地。
流傳更多的是前一個版本。我不想評價自己更喜歡哪一個,更多的是去想像那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圖畫:在粉黛佳麗的簇擁下,一位美若天仙、儀態雍容的貴夫人款擺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臨安的阡陌上,其時陌上花團錦簇,楊柳輕搖,蝶飛蜂舞,三月風情旖旎之至。這時,一騎快馬打陌頭楊柳的綠陰中飄然而來,騎者翻身下馬,氣喘吁吁中把一封書信遞給夫人。夫人展開一看,不禁滿面春色。原來,吳越王錢鏐身在王宮大殿卻惦記著遠在臨安陌上的愛妃,囑她只管憐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著回宮,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錢鏐,這位在五代十國的夾縫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吳越國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這一番對愛妃的體貼、對春色的傾心之情就足以讓后人擊掌了。緩緩歸,緩緩歸,多么柔情的一句話游移在古籍史冊中,堪稱千古。
陌上花開緩緩歸,讓人沉靜的溫情。
(韋曉青摘自《少年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