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校在大學生團隊精神培養方面存在的部分問題,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筆者的工作體會,就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團隊精神 大學生 高校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如果脫離了有效的團隊是難以獲得成功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學,形成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教育理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在大學生團隊精神培養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情況。為此,各高校需要認真探索,通盤考慮,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加強對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一、不利于團隊精神形成的原因分析
當今世界,無論是國家之間、企業之間還是個人之間的合作日益頻繁,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應具備整體意識和思維,具有團隊精神。然而,在高校的教育實踐中卻存在一些不利于團隊精神的形成的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高校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偏差
人才是發展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資源,每個企業都加大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雖然,社會希望學校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學生,但是大多數高校缺乏培養團隊精神的文化氛圍,教育者大多重視培養學生個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忽視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
2.學生的自身素質不高
近年來,隨著各高校的擴招,使學校的在校學生人數總體上升,但是學生素質整體下降,而且獨生子女學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多。獨生子女先天的自私、任性、不關心別人,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在進大學以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各學校重視升學率,這種先天不足在學校沒有得到很好地彌補,進而極大地影響團隊精神的培養。
3.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學生需求
現在,許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突出政治,脫離學生思想實際,而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服務學生的能力,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從而造成教育的內容空洞、形式呆板,以純粹的社會主義精神來建構學生的主導價值。對于學生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培養,將大部分活動都被納入集體活動中,導致大學生對集體主義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造成不利于形成團隊強勢競爭力的狀況。
二、培養團隊精神的措施
團隊精神能統一人們的認識,凝聚人們的力量,增加人們的交流,提高人們的素質。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一去不返,越來越多的組織發現團隊精神的魅力,大力倡導團隊精神。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提高教師的素質
學生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各自發展空間的寬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教師要改變那種居高臨下的角色,逐步成為學生熱心的朋友,與學生融為一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方法分析學生的問題,解決學生困難;真正從實際出發,做到與時俱進,把消極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克服在萌芽階段;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積極參加學生活動,幫助學生在集體中正確認識自己,找出各自優勢與不足,引導和激勵學生從我做起,使學生在集體的環境中明白“要做什么”、“怎樣去做”,進而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營造和諧的環境
人才的培養與環境密切相關。要努力營造一個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團隊,使學生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團隊內的沖突,把個人的前途與團隊的命運系在一起;建立團隊與高校其他組織的有效聯系,妥善處理學校和社會的復雜關系,增進各部門間的橫向溝通,增強各職能部門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進行新的探索和學習,鼓勵學生勇于挑戰極限及過去的成功,運用團隊的智慧,增進團隊思維的敏感度。
3.選好團隊的領導
團隊的領導是團隊的核心。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主動選用那些組織和管理能力強的學生作為團隊領導,加強對團隊領導的指導和培養,激勵團隊領導充分發揮核心的潛能。使團隊領導在教師的指導下,造就一個能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的團隊,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教育和管理制度,確保整個團隊正常運行,從而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奮發學習和努力工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站在整體上去考慮問題,結成牢固的命運共同體,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4.開展好團隊的活動
結合學校、學院的實際,富有成效地開展各種類型的團隊活動,通過團隊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以及團隊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1)開展大型團隊活動,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比如,開展創業實踐教育、組織團隊外出調研、為商家促銷、承辦學院和學校的大型文體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感受競爭與合作、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加強班級建設,完成團隊精神的內化。學生班級是學校的基本結構單位,通過抓好班級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過程中能彼此關心,互相愛護,樹立自信。學生個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從班集體中獲得幫助和慰藉,取得成績時能從集體中得到承認和肯定,完成團隊精神的內化。
(3)正確引導社團活動,強化團隊意識。大學的社團組織較多,一般都有幾十個,這些社團大多是學生基于共同興趣愛好而組建,其成員對群體的情感傾向性較高。社團的指導教師要結合各自的專業優勢,利用學生社團積極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活動,通過正確的引導,強化群體意識,養成學生的團隊精神。
5.強化理論的指導
隨著社會的發展,培養團隊精神應該作為高校培養大學生品德素質的一個重要目標。團隊精神不是與生俱來,是通過后天教育獲得的,因此,就要求各高校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團隊精神的教育。
首先,各高校要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吸收現代先進的思想,做到“內求穩定,外求發展”,凝聚一種體現著團隊的組織追求、管理理念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團隊精神。
其次,通過加強規章制度、組織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促使學生加強自身修養和自我管理,增進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團隊精神在人才目標結構中的重要性。
第三,開設相關的課程,舉辦講座或專題教育。在相關課程中,加強或增補與團隊精神相關的教學信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有計劃地邀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和杰出校友來學校進行團隊精神為主題的活動,分析現階段大學畢業生在團隊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學生傳遞團隊精神相關信息,講團隊精神在創業實踐中的作用。通過多種有利的渠道,結合對人才的社會需求,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論指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結語
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者應具有強烈的使命感,重視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并在現實中落到實處,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進而培養出更多具有團隊精神的人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祖國的建設服務。
基金項目:海南大學教育教學課題:農科專業創業人才培養創新區(項目編號:hdjy0814)。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