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科研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直觀的體現。本文分析了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在總結以往人才培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培養機制 大學生 科研能力
大學生科研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直觀的體現,但當前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水平令人堪憂。高校亟需在總結以往人才培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期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素質的提高。
一、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的現狀
應該說,在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上,國內許多高校已進行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在畢業設計階段,許多大學生為不懂文獻資料與信息獲取的有效途徑而煩惱,為不懂科研儀器的操作而焦躁,更別說科研計劃設計和結果分析了。我們的調查反映,許多大學的本科學生,難以起草一份高質量的科研項目申請書;一些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在科研工作中吃力異常,一些進入綜合性大學或科學院所攻讀學位的學生,甚至連許多儀器設備都沒有接觸過。
二、我國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1.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缺乏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許多高校為鼓勵和保障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高科研能力,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條例。但在對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和任務的表述上,普遍比較籠統、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開展和實施的效果。
2.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缺乏系統地指導
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一般由團委負責,大學生也可自發組織各種興趣小組或社團,但缺乏有效的專業學習與科研活動相結合的途徑,缺乏必要的學科和專業性指導。
3.大學生進行科研活動的基礎能力亟待提高
我國高校課程中缺乏類似研討班、科研基本方法指導等的課程,因此,大學生普遍缺乏從事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也在客觀上拉大了大學生與科研活動的距離。
4.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意識不強
盡管,科研能力的提高已得到學校和學生的關注,但許多學生仍習慣于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知識的鞏固和理解上,他們還沒有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當然,這與我國許多高校大學生科研活動屬于無學分的課外興趣項目不無關系。當學生面臨較大的課業壓力時,自然就把這些項目看作可有可無的了。
5.科研活動面窄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活動影響力不夠、廣泛性不強。我們發現,參與科研活動的學生僅僅是一小部分,多數學生仍覺得科研活動離自己還很遙遠,這與學校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重競賽、輕普及”的短視傾向不無關系。
三、構建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機制
1.明確大學生科研活動的培養目標和任務
培養目標和任務的確定要有層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確定不同目標和任務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分層次培養,適當交叉。一、二年級的培育重心可放在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上,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的學術性活動,促進大學生樹立科學研究意識;二、三年級側重于實踐能力和初級研究能力的培育,使其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獨立探索的精神;三、四年級則重在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2.系統培訓大學生科研基礎能力
通過講座、短期培訓等形式,幫助大學生掌握參與科研活動的基本能力,如文獻資料與信息獲取能力、科研計劃設計能力、科研儀器操作能力、結果分析能力、總結與報告表達能力等。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專門介紹科學研究方法的選修課程。此外,筆者認為,鼓勵教師開展這一方面教改活動是個不錯的途徑,如我院教師的校立教改項目“提高學生科技寫作能力的研究和實踐”等,針對大學生科技寫作能力不高的問題,有的放矢、切切實實地教給他們一些技術和方法,使學生真正受益。
3.完善大學生研究活動計劃
這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措施,它旨在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優勢和科研條件,發揮教師和科研人員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實踐證明,這確實是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但筆者認為,目前的做法中仍有許多值得改進與完善之處。
首先,應進一步明確該項計劃是為了使絕大多數本科生都有機會及早參加研究,接受訓練。擴大學生的受益面和參與程度應成為關注的問題。我們建議高校推廣校院兩級共同立項,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使更多學生有機會參加計劃,讓更多學生受益;進一步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更多的教師關心、支持計劃。其次,一定要鼓勵學生自主立項。大學生研究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創新意識,并為此盡可能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訓練機會,而不是期望他們有多少原創性成果。指導老師應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研究工作,避免為獲取成果而自己披掛上陣。最后,學科應主動承擔起指導大學生科研活動的重要職責,應推行學業導師和科研導師制度,確保大學生研究活動的持續發展,提高活動的水平和質量。
4.搭建堅實的實踐教學平臺
首先,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和實驗設施的投入,有條件的學院應按照“整合設施、優化配置、資源共享”的方針,建成一批面向全校的實驗中心。這些實驗中心應實行開放式管理,從而使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中,切實發揮重要的作用。
其次,基礎實驗、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應納入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成為其重要成分和環節。低年級重點放在基礎實驗、專業認知實習和社會實踐上,通過實驗課、社會調查、暑期認知實習等形式,使學生的基礎素質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高年級把重點移到專業實踐,通過科研訓練、開放性實驗、課程設計等環節,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鍛煉,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過程,高校應將此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形成系統的培養方案,并突出“層次性、具體化、個性化”的特征。特別要重視將科研活動引入教學,使學生在充滿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探索與研究氛圍中接受創造教育,深化學生為創造而學習的意識。只要高校將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大力宣傳,積極引導,不斷提高學生參加計劃的熱情;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指導,強化訓練;并不斷規范管理,創造條件,保障大學生科研活動計劃健康、持續發展,一定能使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傅維利,陳靜靜.國外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2005.
[2]王祚橋,周培松,孟三愛.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
[3]唐艷蘭,安明碩.本科生早期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江蘇高教,2005.
[4]左惟. 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 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 [J].中國高等教育,2005.
[5]鄧春巖,陳芳,陳攀峰,路保利,楊峰軍.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