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家庭教育實例,從缺乏愛的能力、忽視愛的精力、不能形成愛的合力三個方面論述了家長施愛教育的典型誤區,在剖析誤區形成原因、表現形式、不良后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愛的能力 愛的精力 愛的合力
一個小調查引出一個大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很愛自己孩子的,但最近一次針對我校新生開展的家庭教育調查中,有幾組數據卻給了我們沉重的一擊。調查的數據顯示:孩子最崇拜的人中,父母只占了約百分之五;能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只占約百分之四十;能和父母愉快交流的只占約百分之三十。可能有多種原因影響著調查的數據,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愛的認識、愛的實施、愛的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最典型的誤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缺乏愛的能力、忽視愛的精力、不能形成愛的合力。
一、誤區一:缺乏愛的能力
[案例一]:愛的尺度
這是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欄目的一個節目,講述了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故事。現部分摘錄如下:
主持人:你認為自己對兒子盡責了嗎?
父:盡責了。我就這么一個兒子,我一直想給他最好的生活。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給他準備的。我的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高,但只要他喜歡的,我都買給他,小時候象奧特曼這樣的小玩具就買了三十幾個。
主持人: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你是怎么和孩子溝通的?
父:我和他交流,他是聽不進去的,我沒辦法了,我只能揍他。他還學會了撒謊,死不認錯。我現在面對這個孩子,內心很痛苦,有時就去喝酒,喝了酒越想越氣就再打兒子。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孩子都是一臉的冷漠和茫然。
這個案例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令人震撼的個案。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對愛的誤解和錯誤的施愛方式確實是屢見不鮮。
表現一:對愛的誤解
與[案例一]中的家長一樣,很多家長都會說:家里有好吃的東西,都先讓著他,他的要求我們也盡可能的滿足,我們怎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極具諷刺的是大部分的孩子都認為他們處在一種饑餓的狀態,他們渴望一種東西,卻又很少得到,這種東西恰恰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就怪了,家長認為已經給了孩子“愛”,而孩子卻并沒有感覺到。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物質層面的愛是最淺層次的愛,是大部分家長都能實施的愛;而如何關注孩子精神層面的內心需求,倒是每一位家長應該不斷學習和努力的方向。正如有一首歌里唱到:“動不動就說愛我,也不問我要什么……”,這正是部分家長盲目愛子的真實寫照。
建議:每個父母都要清楚,是否有效地給予了孩子愛?這不是取決于你的感覺,而是取決于孩子是否能夠接受。孩子能接受到的“愛”才是有效的愛。你給予孩子愛,是為了讓被愛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向上。每一個父母都要捫心自問,今天我做的是“我愛”,還是“愛你”。否則愛只會變成負擔,只能變得索然無味。
表現二:錯誤的施愛方式
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幾種錯誤的施愛方式:
1.溺愛型。只注重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環境,不重視嚴格地管理和教育。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說什么是什么,尤其是在幼兒時期,總認為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呀,心疼孩子吃苦,對孩子所犯的錯誤包庇,縱容。
其實,幼兒時期是孩子建立社會秩序感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家長應教給孩子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該遵守的,什么是不能逾越的。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在小時候備受父母溺愛,他接受到的信息是:我想要的我就能得到。可是上學后學校有很多規章制度,有很多約束,有很多不能逾越的東西。這和他小時候接觸的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差異,他覺得整個世界對他不對勁了,老師對他也不對了。這時,他就要跟制度對著干,他要跟老師對著干,他要跟父母對著干。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冷酷,殘暴。
2.專制型。專制型的家長往往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或隨意擺布,動輒訓斥、打罵;或隨時監管,是男孩的怕學壞,是女孩的怕受害。
(1)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在[案例一]中,家長由一開始的溺愛轉為嚴加管教,而嚴加管教的方法只有一種——打。結果表明用打的方式不僅沒有幫他解決問題,還使孩子離他越來越遠。為了避免挨打,孩子學會了撒謊,逃避,但孩子的內心從未真正認錯,每一次的暴打只能積淀孩子的怨恨、叛逆,簡單粗暴的方式打掉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也讓孩子學會在與人交往中用拳頭說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男主角馮遠征做客“真情”欄目時,對飽受家庭暴力之苦的孩子說:“希望你不要成為你父親的翻版”。發人深省!
(2)事無巨細,包辦包攬
孩子的書包家長幫著整理,孩子讀書家長幫著叫早,孩子的作業家長幫著訂正,甚至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被父母框死。這個你不能,那個你不該,還有一個你不要……是個男孩怕學壞,是個女孩怕受害。孩子一方面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一方面又習慣于被父母包辦。做的不好的,認為那是父母沒做好。缺少應有的責任心,也缺少自己做主的成就感。我們愛孩子,就要更早的教給他生活的能力。教給他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過度的保護使孩子變得怯懦、無能、冷漠。
3.情緒型。情緒型的家長往往以自己今天的心情來評價孩子的事情,而非事情本身。有的學生曾跟我說:父母心情好的時候,犯了點事是沒關系的,老爸老媽很大度的。遇到心情不好,老師告點狀那就慘了,劈頭蓋臉的一頓罵不說,沒準還會男女混合雙打。其實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該得到怎樣的懲罰,或許他說不準,但他心里是有感覺的,今天是因為我做錯了應得到懲罰,還是因為父母心情不好得到的懲罰,孩子心中是有明帳的。在[案例一]中,父親對兒子的暴打里隱藏了很多的東西:我從小對你這么好,你現在卻一點都不讓我省心;我辛苦攢點錢,在外面受這么多委屈,你還這么不懂事;我的臉面都被你丟盡了;我怎么生了你這個沒出息的;你讓我不舒服了,今天老子也讓你不舒服……這樣想的結果是越打越氣,越氣打得就越重,也離教育的初衷越來越遠。
建議:現代生活節奏快,家長的生活壓力大,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1)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因為我愛我的孩子還是愛我自己?我是否只注重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環境,而不重視嚴格地管理和教育?(2)我是否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或隨意擺布,動輒訓斥、打罵?(3)我是否以自己心情的好壞來評價孩子?經常的反思會教會我們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努力做到不溺愛孩子,在為孩子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滿足其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放棄對孩子嚴格的要求和適度的管理。不以自己情緒的好壞來判斷孩子做的事是否正確。做孩子的朋友,尊重、關心、理解孩子,不斷提高愛的能力。
二、誤區二:忽視愛的精力
[案例二]:數學教師的孩子
宋老師是我班學生家長,她是某高中的數學老師,常年帶高三畢業班,教學成績突出,在管理學生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小時候孩子跟外公外婆住,上中學后接回,孩子的學習習慣很差,成績也很不理想,還在外面交了些社會青年朋友。
在[案例二]中,我們了解到宋老師常年帶高三,具有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應該說宋老師具有愛的能力。但宋老師因忙于自已的工作而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了一邊,忽視了對愛的精力投入。
有投入才會有產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家庭教育是一項最艱巨的工程,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一項長期的投資,它要求我們關心孩子的每一個舉動,留意孩子的每一個變化,經常聽聽孩子的想法,彼此談談心里話。這樣,“愛”才可以落到實處,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偉大的愛。有一位農婦,她有三個兒子,她含辛茹苦培養他們,給他們創造上學的機會。她教育老大說:你是老大,要給弟弟做榜樣,暑假你要幫媽媽去地里勞動。老大聽了媽媽的話,就每天和媽媽頂著烈日在地里勞動。母子倆一邊勞作,一邊交談,從農活談到讀書,從家庭談到國外。艱苦的勞作不但讓他和媽媽的心靠得更近,也使他明白:媽媽真不容易啊!我要盡力幫媽媽多干農活,要好好讀書,長大報答媽媽,讓媽媽過上好日子。幾天過去了,老二覺得應該向哥哥學習,也到地里勞動去了。通過勞動,他也深受教育,感悟頗多。至此,兄弟倆每年暑假都自覺地幫助媽媽到地里干農活。且學習刻苦,進步顯著。惟獨小兒子每天在家看看書,睡睡懶覺。大家覺得他是家里最小的,理應受到照顧,也沒有強求他去地里勞動。等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后,母親常常對鄰里說:“小兒子得到最多的眷顧,卻最沒良心,也最沒出息。”我們可以從上面的故事里認識到:農婦讓大兒子勞動,看起來是讓孩子花費精力,其實大兒子在付出汗水的勞作和與母親的交流中受到了教育,獲得了終身受益的東西;小兒子雖然在家享福,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鍛煉和責任心的培養。結果當然截然不同。
建議:投入精力教育孩子,并不局限于帶孩子玩,給孩子買穿的,送吃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這種精力的投入可能是陪著孩子一起做手工,可以是一起參加社區的義務勞動,可以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可以是坐在桌邊看孩子做作業。投入精力教育孩子,愛孩子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現代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同宋老師一樣,忙于工作,忙于掙錢,忙于為孩子搭建物質的平臺,但千萬別忘了儲備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少在外面吃一餐應酬飯,多點時間陪陪孩子和家人。做家長的不但能夠依法盡到基本的撫養孩子的義務;還要承擔監護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具備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還必須以身作則,面對孩子的錯誤能給予積極、正確的幫助和教育,只有正確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最深的愛。
三、誤區三:不能形成愛的合力
[案例三]:一個孩子的6個老板
明明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把他捧為掌上明珠。出門時,奶奶說:“寶貝,多穿件衣服,小心感冒”;外婆說:“不能多穿,小孩子運動多,出汗了更容易感冒”。爺爺說:“你自己去玩吧”;外公說:“一個人很危險,不要去玩了”。媽媽說:“今天鋼琴彈完十遍再睡覺”;爸爸說:“太累了就別再彈了”。明明上學后表現就很特殊,他誰的話都不聽,老師見了他也感到很頭疼。明明在班里也沒什么朋友。
這種“明明現象”非常典型。每個大人雖然都愛他,但卻沒有形成愛的合力。這樣的情況在較多的家庭中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目標不一致
在一個家庭中,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期望過高。說起來現在孩子少,這一個可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對孩子寄予太高的希望;有的家長對孩子很少提要求,只是一味滿足孩子吃、喝、玩、樂,只求他平安快樂每一天。有的家長只關注成績,甚至對成績的關注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步;也有的家長則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2.教育方式不一致
正因為培養目標不一致,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也就各不相同。溺愛型的家長把孩子當成溫室里的花朵;專制型的家長期望把孩子鑄成理想的模型;情緒型的家長教無定法。除此以外,也存在部分家長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但具體處理事情的方式卻不一樣。如父母都希望孩子學點鋼琴,一方認為孩子還小,學多學少是次要,關鍵培養他的興趣;一方認為學琴就是學做規矩,每天都要完成額定的量,培養的就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毅力。當今天孩子的狀態不佳,完不成額定的量時,父母之間還會互相埋怨。這樣的結果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他不清楚誰說得對?也搞不清該聽誰的。
3.家校教育不一致
在學校,老師認為:學生不但要學習好,還要積極鍛煉身體。不但要尊敬老師友愛同學,還要關心社會,同情弱者。不但要全面發展,還要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意識。可大多數家長雖然也知道這些道理,但是平時表現出來的還是“分數第一”。這就產生了家校教育從目標到要求的不一致。其實學校和家長都在管孩子,由于要求和方式的不同,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配合,就會徒勞無功。家庭教育如果與學校教育產生矛盾,就會弱化了教育的效果。
建議: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捆筷子難折斷。愛和教育也是這個道理。一個家庭里只有成人們統一培養的目標和教育方式,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培養教育孩子。學校和家庭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也要統一對孩子的教育目標,互相了解,互相支持,雙向配合,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使教育收到顯著的成效。
四、結束語
我們不可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為科學家、藝術家,但我們可以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家庭是工廠,孩子是最好的材料,父母親是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每一位父母都要用心審視自己的孩子,不斷加強自我學習,不斷地提升愛孩子的能力,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調整不同的施愛方式。其實大自然就有愛的最好形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樹,那么太陽給予它成長所需的光和熱;雨露給予最適當的滋潤;還供給一定數量的風雨雷電讓它得到應有的鍛煉。愿每一位家長意識到家長也是一份職業,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具備愛的能力,投入愛的精力,形成愛的合力;愿所有的家長能稱職上崗,與孩子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盧勤.把孩子培養成財富.漓江出版社.[2]鄭永生等.國際家庭教育指導師專用教材.中國教育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朝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