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英美文學教學遭遇到一些困難,不同關注點、不同方法的討論和嘗試也在進行之中。這種背景下,細讀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從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特點入手,分析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實際困難,并探討細讀法在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和獨特作用。
[關鍵詞]細讀法 英美文學教學 獨立學院學生
一、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和英美文學教學的困境
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對已學知識的掌握上,更多的體現(xiàn)在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和毅力、克服解決困難的能力上。在心理上,他們明顯的缺少有恒、自律、獨立等特質,表現(xiàn)出控制力較差、意志力不強的特點。英美文學的學習,除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外,更需要積極思考、認真鉆研的精神和能力。文學文本語言抽象、內涵豐富,需要對與文本相關的背景及文學常識有所了解。英美文學課程設置一般是一周2個學時,一個學期要閱讀或講解十幾部作品。課上因時間緊張,教師的指導極其有限,大量的閱讀需要學生課下自己完成。如果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較強的學習毅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英美文學學習無從談起。
另外,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于英美文學學習有明顯的功利思想,表現(xiàn)出浮躁的“快餐文學心理”。因為學費高,他們有強烈的消費意識。加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市場化、商業(yè)化傾向影響,逐漸增加的就業(yè)壓力,他們往往把在校學習的目標定位在拿學歷、拿證書、找工作上。文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人營造精神家園,影響長遠而深厚,對人的影響發(fā)揮作用的周期較長。學生則看重當前的成效,覺得如果要通過文學閱讀擴大詞匯、了解外國文化,還不如背詞匯手冊、看影音資料來得快捷和輕松。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就不能靜下心來閱讀文本、體會和品味作品中的藝術美。
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就課堂教學法而言,我認為文學閱讀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方法—細讀法,是不容忽視的。
二、細讀法及其發(fā)展
對文本的細讀是欣賞、研究文學作品的基礎,因此在歷來的文學研究、批評中,細讀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文論中最先明確強調這一方法的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美新批評主義者們,他們主張把文本孤立出來進行語義分析,“主張細密地研究作品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要求批評家們注解每一個詞的含意、發(fā)現(xiàn)此舉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包括詞語的選擇和搭配、隱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組織等等……”是一種極其細致的分析。
隨著讀者反應批評和文化政治批評的興起,文學批評的焦點由文本轉移到讀者和社會歷史語境。“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甚至被已經過時。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政治文化批評激進氛圍的緩解,學者們開始重新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細讀法在西方以“新形式主義”面貌逐漸復興。近年來,在文學研究界和教育界,回歸文本細讀的呼聲越來越大,一些重要的學界期刊中不斷發(fā)表強調作品分析的教學筆談、探討細讀法和文學教學改革關系的文章,一些名家也相繼出版文本細讀的著作,這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一件有利于文學研究和教學的好事”。
三、細讀法的基礎性地位及其獨特作用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英美文學作品時,非常需要教師的引導。這種現(xiàn)實情況下,細讀法的基礎性地位就得以凸現(xiàn)。只有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學生才能對文學作品有最直接、最真切的了解,只有細讀過,學生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題、藝術特點,從而能夠進一步思考、討論,重新解讀也才不至于是天馬行空、毫無根基。
對文本的細讀包括四個層面:語言層面、語義層面、結構層面和文化層面。語言層面的閱讀要求關注文本的語言構件,包括詞匯、語法和句法。這個層次的細讀讓學生在弄懂文本意思的同時可以對作家的語言風格有切實的體會,如講培根的《論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選詞、句式、修辭手法,細讀過后,學生自然能體會和總結出培根簡潔有力、準確精辟的語言風格。
語義層面的細讀要求找出文字表面意思下隱藏的含意,也就是作者要說什么。文學語言是最具象征性的,語義層面的細讀可以激發(fā)學生多問為什么、理解作品的深層含意。
結構層面的閱讀就是要關注文本的結構及文本構件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從而解讀作者的意圖。比如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主線情節(jié)是伊麗莎白排除偏見、達西克服傲氣,終成眷屬的愛情經歷。這個故事是在三個陪襯情節(jié)的支撐下建構起來的:賓利和簡一見鐘情,達西由于偏見試圖勸阻賓利對簡的追求;韋恩與達西家有復雜的關系,他對伊麗莎白的暖昧以及他對達西的評價加深了伊麗莎白對其的偏見;夏綠蒂為尋找“歸宿”嫁給了有錢人柯林斯,這讓伊麗莎白對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使達西對她有了新的認識。這種安排,使主線情節(jié)豐滿的同時,又塑造出多組婚戀模式,小說的主題得以展開和深化。這層解讀可以讓學生對文本分散的情節(jié)有整體的把握,加深對作品的思考。
文化層面細讀要關注的是文本內的各種因素與文本外部世界的關系,“外部世界”包括作者的其它文本、其它作家的同類文本,也包括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以及相關的哲學、心理學等其它學科知識,也就是一種跨文本閱讀。這個層面的閱讀可以通過比較、聯(lián)系的方法,讓學生展開想象,把文學閱讀從孤立的、單個的文本中走出來,和自己的原有知識儲備相聯(lián)系、和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
這樣層層解讀的文本細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克服學生的浮躁心理,培養(yǎng)他們鉆研的精神。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可見,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最根本的目標。而獨立學院學生正是在學習能力上存在不足。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細讀法作為一種基本的閱讀方法,對于這類學生克服浮躁心理,培養(yǎng)積極思考、認真鉆研的精神,提高閱讀、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樓錫錦,胡建兵.獨立學院學生人格特點[J].中國特殊教育,2006,(3).
[2]何雪春.獨立學院本科生英美文學學習現(xiàn)狀與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4).
[3]吳賢義.文本細讀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J].教育探索,2007,(7).
[4]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之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