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內衣在服裝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自誕生以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章對中西方女性內衣功能發展的不同之處作了比較,并由此得出結論:盡管女性內衣在中西方有著不一樣的歷程,其功能也不相同,但塑造女性的人體美是其共同的最終功能。
[關鍵詞]女性內衣 功能比較 功能演變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服裝服飾觀念的變革,作為人類第二層皮膚的內衣,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尤其是女性內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能通過觸覺和視覺給人們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和舒適。
內衣行業也因此從服裝行業的大家庭中分離出來,逐步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目前,市場上的各種形式的女性內衣層出不窮,花樣繁多。在人們愈來愈關注健康的今天,有必要回顧并探討女性內衣自產生以來,其功能是如何演變的,又將向哪里發展?這方面國內已有一些研究,如劉曉玲等從時間發展的角度研究了女性內衣的演變規律及發展趨勢;許凡等從文化審美的角度研究了中國女性內衣;黃艷麗則研究了內衣的功能等。現在,東西方女性內衣已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從女性內衣歷史的角度看,東西方女性內衣的發展道路卻不盡相同,這方面的研究則很少。
一、女性內衣功能演變
作者曾在文中詳細討論了中西方女性內衣的歷史并比較研究,本文現將結合中西方女性內衣史探討一下中西方女性內衣功能的演變及其原因。
總體上來說,縱觀女性內衣的歷史,起初的女性內衣為了保暖,也使外衣不易弄臟;后來,女性內衣用來修正體型;最后,女性內衣發展成現在的女性內衣,但女性內衣還是以修正體型為主。從束腰的束胸褡發展成當今的文胸,經過了兩大劃時代的變化。首先,是隨著上世紀初緊身褡的解放,品種繁多的內衣應運而生;其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改變了對身體的看法,尤其是女性對自身體型意識的改變,體型與女性內衣的關系也起了相應變化。
二、中西方女性內衣功能之比較
盡管,中西方女性內衣都具備了上述的一些功能,但縱觀女性內衣于中西方的歷史,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內衣的功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中西方女性內衣相同功能出現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功能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它們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圖中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功能)。

1.護體遮羞
護體是指內衣對身體的保護,使身體適應一定的氣候變化,同時,還可以使身體不受外界的傷害;護體以提高生活活動的效率為目的,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遮羞是指遮住身體有性意味的部位,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羞恥感的出現而出現。因此,內衣的一個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護體遮羞。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內衣的護體遮羞功能一直貫穿于內衣發展始終。
2.塑造體型
歐洲在哥特時期出現了立體裁剪,這個突破不僅給內衣造型帶來全新改變,也使社會對女性的審美朝著顯示人體曲線美的方向發展。隨著宗教統治的衰退,資產階級對人性的重視導致社會對人的性特征的強調不斷增強,女性為了突出高胸、細腰和肥臀等特征,便借助于內衣來實現。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緊身胸衣便是一個很好的整形工具。但直到二十世紀初,具有塑造體型功能的內衣才在中國出現。
3.健康保健
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不斷豐富人類的生活內容,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著裝觀念。隨著健康觀念的形成,很多以健康為目的的產品不斷出現,內衣也是其中之一。健康內衣是指人穿了以后能達到健康目的或至少能保持人體健康的內衣。早在十九世紀末,德國就有學者主張應該全面考慮布料的衛生學性能以及服裝和人體生理機能之間的關系,服裝的改善應該在服裝衛生學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應該片面追求服裝的裝飾功能。這個新提法是對過去不合理服裝觀念的否定,尤其是對對人體曾造成極大危害的緊身胸衣的否定。西方在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第一只胸罩,標志著束縛女性三百多年的緊身胸衣被拋棄。從此,內衣朝健康保健的方向發展,而中國女性內衣則在二十世紀中后期才向這個方向發展。
三、中西方女性內衣功能演變原因簡析
縱觀內衣功能演變,從對女性人體作用看,內衣先后具備了護體遮羞、塑造體型和健康保健的功能;從對人體的審美角度看,內衣先后完成了從表現人體自然美到人工美及至健康美的發展歷程。女性內衣功能如此進化,是與社會發展和審美文化傳統分不開的。
1.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
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之后,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私有財產,陳醉在《人體藝術大觀》中談到:“女性被欣賞意識,是伴隨著男性中心社會的確立,而以一種自覺的形式存在的……于是,一種女性被欣賞的心理逐漸在包括女性自己在內的整個社會中形成。這時候,作為女子的性炫耀已經進化成一種對美的追求,它與男子的占有欲幾乎互為因果般的存在于父權社會意識中。”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不平等的兩性關系造成了“男人欣賞,女人被欣賞”的人體文化觀。這種低下的地位導致女性的一切社會活動,包括審美,完全是按男人的標準進行的,“女人被欣賞”的文化,導致了女人應該像女人,女人為男子悅而美的現實。
在歐洲,緊身胸衣和撐箍襯裙之所以流行三個世紀之久,是因為女性深深感到這種內衣更能突出她們的“人體美”,贏得男人的賞悅與喜歡。從服裝衛生學角度來看,緊身胸衣和撐箍襯裙對健康都很不利,但它們通過對女性身體的塑造而給她們心理帶來的愉悅已使女性忽略了它們的危害,她們可以從“被欣賞”中獲得莫大的滿足。當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時,女性的審美便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自主權,于是,她們便毅然擯棄男人強加在她們身上的枷鎖,而穿上有利于身體健康的胸衣。但“男人欣賞,女人被欣賞”的審美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地成了一種傳統的審美觀,對女性的著裝行為產生的影響卻一直在延續。作為“被欣賞”的角色,女性并沒有因為地位提高而停止對自身人體美的追求,盡管這種追求較過去明顯帶有主觀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為了迎合男人的審美,因為沒有欣賞者便沒有被欣賞者的求美動機。
2.人體審美文化的驅使
英國有學者曾說:“人體既是生物體也是文化現象。”女性人體給人以美感,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法則外,廣泛的人體文化背景是人們對女性人體審美的主要依據。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地域,人們對女性人體美的認識甚至可以完全擺脫形式美的依據,而僅僅體現人們觀念上所認同的“美”。女性人體文化觀念從不同層次對各個時期的人體美學觀產生影響。而人體文化又是建立在人類的大文化背景之下的,所以它難以擺脫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對其的影響。
中國古代美學的第一批奠基人是先秦諸子,其中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儒道兩家。當時出現的“百家爭鳴”,盡管對道德的解釋含義不盡一致,但是確認只有具備一定道德修養的人才是美的人——這種理念幾乎是那一時期思想家的共同看法。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獨立的價值,人們雖然欣賞女性的美,但更強調道德,表現出以德為上的傾向,所謂“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
在這種“以德為上”的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歷代對女性的欣賞一直以不顯露體型為主,內衣在森嚴的服飾的重重包裹下,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總之,東方漫長的封建社會,是不主張顯露女性曲線體型的,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服東漸之風吹來,才有些改變。
而西方欣賞人體美的觀念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特別是到了中世紀末期,歐洲許多國家先后發生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又稱為“文藝復興”。它主張以“人”為中心,提倡“人道”以反“神道”,提倡“人權”以反“神權”,提倡人的個性自由和解放以反對宗教神學的桎梏。這個重大的涉及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對美學思想也帶來重大的影響。以“人”為本體的資產階級世界觀,要求發展個性,重視現實生活和物質享受。因此,探索和研究人和自然的美,無論在藝術實踐還是在理論上都重新成為重要課題,女性的人體美在這個時期被重視并在內衣的協助下得以無限夸張。
二十世紀初,技術、藝術以及設計的商品化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一種新的“理性主義設計美學”誕生了,這種美學主要內容為“功能第一,形式第二。”這個時期,審美的主要特征為:簡潔、實用和樸素。在這種美學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對女性的人體審美開始向自然、健康的趨勢發展,體現在內衣上,便是采用各種高科技面料塑造女性的人體美。這種審美觀在二十世紀后期傳入中國,從而也帶動了中國現代內衣的發展。
四、結論
美與健康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即美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的,也是健康的組成部分。但歷史上在扭曲的審美觀的驅使下,美卻成了健康的禍根。如前所述,歐洲的緊身胸衣曾經在“表現女性魅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給女性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女性為所謂的時代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入信息時代,整個社會文化變得輕松、快節奏,人們的著裝趨向運動化、休閑化,人們對女性參加工作,經濟上獲得獨立等也習以為常了。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里,女性的美與健康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那種“病態美”因無法適應社會而退出歷史舞臺。人們不再忍受用失去健康來換取所謂的美,“健康美”的觀念正深入人心,因而內衣的功能也正朝著塑造女性健康的人體美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女性內衣設計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
可以這么說,內衣是生命自然的珍視與呵護,是人類反觀自身的愉悅與創意;是服飾文化與人愈來愈和諧的標志款式之一;內衣不只是一種衣的形式,更是自由而美麗的象征,有著愈來愈深刻而廣闊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曉玲,宋廣禮,李海濤.女性內衣的演變及發展[J].針織工業,2005,(6):54-55.
[2]許凡,陽獻東.中國女性內衣情感與藝術的文化審美研究[J].藝術百家,2007,(4):151-154.
[3]黃艷麗.內衣的功能與選擇[J].天津紡織科技,2002,(2):51-52.
[4]趙麗妍.中西方女性內衣史比較初探[J].絲綢,2004,(4):45-46.[5]陳醉.人體藝術大觀[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9.[6]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7]布蘭奇#8226;佩尼.世界服裝史[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