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享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匯集,使得新疆這片土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在全球“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思潮興起的今天,我們在倡導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同時,應首先考慮如何加強自己本土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本文通過對教材、師資、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分析,談談自己對在新疆高校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一些構想。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教材 師資 課程 教學評價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種宗教信仰匯集的地方。它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八國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來自世界各國的客商們不僅給這里帶來了經濟繁榮,同時也帶來了各自國家、不同民族文化、藝術上的交流。加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錫伯、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本土民族都能歌善舞。使得新疆的民族音樂資源更加豐富。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現特有的多元音樂文化特色。
“多元文化”產生在20世紀中期,該觀念的興起,廣泛影響了文化、藝術、教育等多重領域。如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成為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主流。我國音樂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已經開始將“理解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列入到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當中,并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逐步融入到中小學、高中、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音樂資源極其豐富。音樂理論界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們普遍認為,在倡導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同時,應該首先加強中國自己的民族音樂教育,加強本地區的民族音樂教育。使本土的各種音樂與西方藝術音樂、世界各民族音樂共同成為課程內容。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結合新疆本地區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值得新疆的音樂教師去積極、深入研究的。
眾所周知,目前我們各高校所使用的音樂基礎理論教材大多以歐洲音樂體系為中心,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如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配器等。來自全疆各地、州的各族學生都必須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進行學習和教學評價。教師們始終在努力糾正學生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感覺,力求使他們達到成教綱要求的統一水平,但學習效果卻不盡人意。各教學及科研單位雖也有提倡應開展雙重樂感的培養,但此項提議還處于探討、研究的階段。
本文通過對教材、師資、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分析,談談筆者對在新疆高校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一些構想。
一、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
從目前使用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專業課教材來看,我國音樂教育的理念已經有了很多的改變。以視唱練耳教材為例,上個世紀80年代,專業院校多以西方藝術音樂以及法國的雷蒙恩、卡盧利編寫的視唱教程為主要教材,以國內各地區、各民族民歌為素材的視唱教材就比較少。而現在,我們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視唱練耳教材有了顯著變化。每一章節、每進入一個新調的練習,都分別引用了相等比例的國內外各地區、各民族音樂、民歌旋律作為視唱練習,大大拓寬了學習者的聽覺、感覺的范圍,這是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一大進步。
作為享有豐富民族歌舞資源的新疆,首先,應該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從搜集、整理分析新疆本土各民族傳統音樂入手,較為系統的編寫具有新疆地區民族音樂特色的音樂理論教材,融匯到現行的音樂理論教學中去。如系統的介紹新疆回族的花兒、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樂舞等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以及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新疆蒙古族的《江格爾》等民族史詩。從音樂理論的角度對這些民族音樂的曲式結構、調式、旋律和節奏等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和論述,使學生們通過學習能對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認識和了解。同時,較為系統的將各民族傳統器樂曲、聲樂曲等作品編輯成樂譜教材,方便學生掌握各類民族樂器的演奏及民歌演唱技能。其次,要廣泛收集原汁原味的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的音像資料。因為這些“正宗性的表演可以創造貼近真實語境的音樂聽賞體驗,對學生理解該民族的音樂文化有著直接的啟發作用”。
二、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目前,除了專門從事民族音樂理論教育的以外,高校音樂教師幾乎都深受歐洲音樂體系教育影響。所以,多數教師缺少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這方面的知識結構,雖然有些培訓、繼續教育可能會開設一些世界民族音樂之類的課程,但由于課時限制也只能是泛泛講過,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而合格的師資是決定實施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成敗的關鍵。所以,我們應該先從自身做起,改變自身固有的音樂觀念,利用圖書、期刊、網絡資料等多種途徑,學習提高、自我完善所需的知識結構。學校也可派教師出去進修學習,更新知識結構,以滿足教學需要。
三、課程設置的改革
在學校原有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基礎上,增設與新疆本土各民族傳統音樂相關的音樂理論課程,如民族音樂史論課、民族音樂欣賞課、民族樂器演奏技能課和民歌演唱課,在視唱練耳等專業基礎課上增加帶有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素材的視唱練習、節奏訓練,讓學生們從聽覺、感覺上熟悉這些旋律、節奏、調式;在基礎樂理課中增加新疆各種民族調式、音階的介紹,以培養學生的多重樂感。多給學生們提供表演的機會,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的民族樂器演奏或演唱,培養他們的藝術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更牢固的掌握各民族音樂知識,更深刻的體驗各民族音樂的內涵。
四、教學評價的轉變
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要嘗試改變以歐洲音樂體系為唯一的教學評價標準。這一變化很可能會帶來“地動山搖”式的混亂,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們一直以來所擔心和顧慮的。所以,在確定實施改變之前,必需經過各級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們的謹慎、縝密的思考和細致、深入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地應對方案。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開展新疆特色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工作雖勢在必行,但實施開展的每項工作都非一日之功,且離不開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各方投入。這首先需要作為上級領導的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其次要引起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先從自身做起,改變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只有上下齊心我們才會克服困難,把新疆的高校音樂教育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洪美楓.獨中新音樂課程之趨勢: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概念、實踐與挑戰.音樂學科網,2006-6-5.
[2]馬達.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實施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構想.人民音樂,2006,(4).
[3]王勇華.論多元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與職業.
[4]王飛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鋼琴教學實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9(4).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6級在職碩士研究生,單位為新疆教育學院藝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