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綜合素質和發展個性為目的而進行培養的教育,它要求有一個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的教育網絡,并在三者高度和諧統一的教育環境中有效地實施。本文就學校、家庭、社會與素質教育之間存在的一些聯系展開探討,以便更好地發揮家庭和社會參與影響素質教育的優勢,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
[關鍵詞]素質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但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學校教育發展卻相對滯后,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實際要求的差距性日益顯現——推行素質教育的體制矛盾和社會壓力異常突出。唯分數論英雄的舊教育體制一成未變,全社會對“一考定終身”升學制度和應試教育模式表現出強烈不滿。學校素質教育面臨雙重困惑,在對舊體制妥協、對家庭社會無奈應付的夾縫中學校教育顯得被動而艱難。盡管如此,素質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作為素質教育實施主體——學校應該在困惑中清醒,在夾縫中拓展,主動規避體制障礙,適應社會需求。
一、增強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建立承應雙重壓力的素質教育領地
承應雙重壓力情況下的素質教育領地,是指在目前回避應試教育不是現實選擇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面對內外壓力所應開拓贏取的主動權,有效規避或弱化應試教育而相應增加或強化素質教育所形成的空間。在這一空間里,要保障素質教育的生機。一方面,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能力活躍素質教育的空氣。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探索改革學校課堂教學內容,提供素質教育的營養。
活躍素質教育的空氣,首先,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以減輕學生的應試心理壓力,這是建立素質教育領地的重點。只有減輕學生因為應試教育而造成對學習的被動應付和緊張心理,才能使學生從非正常心理壓力中解放出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傳授知識的過程感興趣,對主動提出疑惑感興趣,對教師的學識、素養、水平感興趣。要達到這種情景和效果,除教師本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有與表現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的其它方面的知識、技能和修養,如講課技巧、表達藝術,等等。教師具備了這些素質,也就有了在學校范圍內操縱起素質教育主動權的可能。從目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看學校教育發展的趨向,教師從自身做起,從局部開始,以點帶面,星火燎原,是一個實施素質教育既帶戰略性又體現主動性的措施。
提供素質教育的營養根本是要加強基礎教育中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內容,這是建立素質教育領地的落腳點。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應教授更多的應用技術,把它作為培養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和實際生存能力的途徑。很多企事業單位不能如愿引入適當的各類不同專業人才,已經深感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重大脫節。技術、人才的市場需求和擁有技術、技能的人才的高就業率已經告誡人們培養和掌握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它對學校改革教學內容的設置和選擇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不同層次的人才提出了緊迫呼喚。因此,從“面向未來”的要求出發,改進傳統教育指導思想和方法,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增加適應社會實際需求的教育科目、成為學校教育改革前沿性工作和必需邁出的步伐。學校應該作出超前的探索和嘗試,提供經驗、創造基礎,讓素質教育自下而上推開。同時,也主動贏得社會對學校素質教育的認可。
二、加強與家庭教育的有機銜接,主動建立學校教育補充機制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最早的啟蒙者,最有影響的教育者。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培育一個人的健康情感,成就一個人的高尚品德。但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認識模糊,傾向兩個極端。
其一,很多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除了給子女以溺愛這份非正常、非理性的愛之外,沒有教育孩子判斷是非的標準,沒有告訴孩子社會責任,以為物質的滿足就等于給了孩子一切,完成了家庭教育的責任,以致于孩子思想缺乏、性格固執、心理畸形。
其二,少數家長雖十分注意家庭教育,但并不得法。如一些家長為子女請家教,就一請了之,萬事大吉;又比如,要求子女參與多種業余培訓,美其名曰培養素質。這種人為擠占孩子的生活空間和思維空間的非理性做法,增加孩子對家長壓逼而缺失自由的煩惱和叛逆,增加孩子對家庭生活的痛苦感。
首先,要促進家庭教育中的親情誘導,共同磨合,做到充分發揮與有效限制的統一。觀察分析表明,家長對孩子的個性塑造極其重要。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孩子的自律性就強,學習成績就提高,待人接物就有責任心。其次,要作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信息方面的溝通,增強學校教育因人而異的可能。兩者信息溝通,可以增加教育的協同效果,學校及時獲得家庭教育信息,可以糾正家庭教育中一些片面的和錯誤的做法,更好地以正確的素質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導家長與學校教育相匹配,努力避免家庭教育的消極面,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三、主動爭取利用更廣泛的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學校教育的外部配套支撐
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它對青少年的素質影響更是全方位的。學校的素質教育要融入社會教育當中,利用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用,支撐學校教育。
把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當作學校硬件建設的社會延伸。一般來說,社會教育兼有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文化科學知識、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等任務,以提高青少年和群眾的思想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為目標。諸如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青少年宮等。這些校外的教育場所能為學生提供加深學習和理解教室里學到的知識的環境。如參觀科學館、動植物園能為學生提供提問題的機會,增加實物證明書本知識機會;同時,通過參觀和實踐,促進學生精神意志、品格的培養。
強化學校德育以削弱甚至否定社會現象中的負面影響。社會的任何現象和實物都可能對個體產生影響、發生作用。社會現象中,真善美和假丑惡并存,使得社會現象的影響具有兩面性,特別是對青少年更顯潛移默化的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校要自覺貫通抽象、理想化的教育和社會正面影響、積極現象的聯系,增強學生抵御社會消極、落后的能力。
每個家長、每個社會單位都有愿望和能力支持學生循道德、文明、博學之路健康成長。促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更多地向家庭和社會傳播教育教學信息,更好地發揮家庭和社會參與、影響教育的資源和優勢。我們一旦抓住并運用了素質教育的主動權,促進家庭和社會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和諧協作,那么,素質教育的大氣候就形成了。
參考文獻:
[1]王榮德.新世紀教師道德教育論.科學出版社.
[2]任學賓.家庭合作與素質教育.廣西教學學院學報,2001,(1).[3]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海天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清溪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