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是學生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閱讀是寫作的語言之源,活動是寫作的情感之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在體驗中寫作,構建“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活動——寫作”三步教學法,既能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又能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寫作 閱讀 口語交際活動 綜合性活動 語文素養
一、學生寫作能力下降——中學語文教學之困惑
中學語文自從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積極學習課改精神,認真鉆研《語文課程標準》,努力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撲面而來的教學改革。然而,幾年來,作為一線教師的筆者,對課改也產生了一些困惑,其中之一是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下降,許多文章都成了“四不像”,表達方式混亂,文體特征不明,主題不突出,甚至出現晦澀難懂等現象。
實施課改前的語文教材側重于“聽說讀寫”訓練,每一單元均有一篇寫作訓練,如“記敘中的描寫”、“說明的語言要準確”等,側重文體訓練及寫作技能的傳授,寫作訓練有的放矢,教師教起來尚能得心應手。但是,課改前的語文教材側重的是應試寫作能力訓練,注重文體知識及語法知識的傳授。課改后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是按照“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活動”或“閱讀——綜合性活動——寫作——口語交際”體系編排教材的,每個單元一個主題,側重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感染,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讓學生在綜合性實踐和口語交際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實踐,在活動中體驗人際交往,體驗自主寫作,增強綜合學習能力。應該說,新課程新教材的序列安排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學理念的產物。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農村學校學習資源匱乏,農村學生綜合素質受限,以及固守在教師頭腦中的應試教育等的制約,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實踐活動漸漸被淡化,逐步退出了語文課堂。
眾所周知,寫作是學生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能力的測試又是大、小考試必測項目,語文教師在心理上是不會忽視寫作訓練的,但在行動上因為缺乏綜合性活動和口語交際的平臺,寫作訓練也就變成了空穴來風,寫什么,怎么寫,全憑教師的興趣,許多教師為了與中考接軌,每次作文必話題,選取一段材料、一個話題,讓學生自由發揮,文體可以自選。表面看來,學生不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實際上寫作水平卻在下降。許多學生初中三年下來,竟連議論文都不會寫,也搞不清散文與議論文有什么區別,甚至連五種表達方式都搞不明白,這不能不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深思。
二、“三步教學法”——中學語文教學之實踐
《新課標》對第四學段(7~9年級)寫作目標要求是:“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與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注重寫作過程中收集素材、構思立意等環節。”這些目標要求明確了“文體意識”在新課程中的地位,也強調了傳授“寫作技能”的意義。因此,在寫作訓練中,教師決不能因為教材未編排寫作訓練目標而放任自流。怎樣做才能既體現新課標“以人為本”的精神,又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老的意思是,語文教師的任務是要用好“例子”,走出“例子”,超越“例子”,達到舉一隅而反三隅的目的。課文是專家精心挑選的名家名篇,在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從寫作技巧而言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關鍵是怎樣運用好這個“例子”。自古以來,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許多專家認為:“閱讀是寫作的語言之源。”“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深化。”新編人教版教材的單元編排序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活動)正是這一觀點的佐證。因此,抓住教材中的“例子”,在閱讀上下功夫,進行精讀精講,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前提。主要是以教材的單元為單位,以精讀課文為“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同類文章的方法,傳授掌握同類文章的技巧,啟發思考寫作同類文章的要領。然后把同單元的其他課文當作略讀材料,鼓勵學生用合作的方法自主探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最后利用網絡、圖書館等學習資源,收集同類文章來閱讀,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之后,按照單元主題開展綜合性活動和口語交際活動。如果條件允許,就按教材的編排進行活動。若農村學校因為資源限制不能完成教材目標,就需要教師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展有自己特色的活動。有了這兩步做鋪墊,學生在情感上已有了想寫點什么的欲望,在寫作內容及寫作技巧方面也已具備寫些什么的能力。在寫作訓練時,鼓勵基礎好的學生大膽創新,鼓勵“曬”亮點。對于基礎較差、悟性不高的學生,要引導其模仿教材中精讀精講、具有典型意義的例文,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使每個學生都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經過幾年的探索,筆者把這套學習法歸納為“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活動——寫作”三步教學法。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共安排5篇閱讀課文,3篇精讀,2篇略讀。是按照“略讀——精讀——略讀——精讀——精讀”的順序安排的。在教學中,筆者調整了教材順序,先上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是作者通過回憶童年的一件往事來告訴學生一個生活的哲理,語言淺顯易懂,內容貼近生活,容易引起七年級學生的共鳴。“借事喻理”的寫法很值得學習。首先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主人公的心理及情感,再通過思考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寫作意圖,最后歸納背誦人生哲理。通過閱讀訓練,學生掌握了回憶性文章的寫法。之后,筆者又提供兩篇回憶性散文,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此類文章的記憶,在大腦中形成永久性刺激。第二篇學習的是第三課精讀課文《紫藤蘿瀑布》。首先還是在“讀”上下功夫,邊讀邊體會作者情感變化,同時穿插講解文章寫作背景,以及關于“手足情、生死謎”的有關知識,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真實感受。其次是品味描寫性語言的優美與空靈,重點抓住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對語言進行賞析,讓學生初步了解“借景抒情”文章的特點,最后讓學生課外閱讀散文家楊朔的《茶花賦》、《荔枝蜜》兩篇文章,對“托物言志”類散文進一步加深了解。第三篇學習第五課《童趣》,熟讀成誦是基礎,掌握重要詞句的解釋是重點,探究思考是難點。探究問題是:作者童年為什么有樂趣?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通過討論學習,學生逐漸明白,只要具備審美眼光及想象力,看似枯燥的生活也能充滿無限樂趣。接著啟發學生思考:你的童年肯定也有一些趣事,怎樣才能像沈復一樣把那些事情寫到一個藝術審美的高度。最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課下閱讀《浮生六記》,以提高其藝術修養及審美能力。剩下的兩篇略讀課文《在山的那邊》、《短文兩篇》,以自學為主,教師適時點撥誘導為輔,讓學生試著應用前面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去品嘗遭遇困難的滋味,去享受獲得成功的喜悅。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及口語交際活動是“自我介紹”、“推薦自己”。針對七年級學生剛入學、彼此不熟悉的情況,筆者在上第一節課時就要求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演講,主題是“自我介紹”,這也算是提前開展了綜合性活動。學習了“例子”課文以后,教師點撥:是否可以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的寫法,通過回憶自己童年往事來讓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你。學生受到啟發,在講演時,不再像剛開學介紹自己那樣單調呆板,而是豐富多彩,佳作連篇。關于“推薦自己”的活動,主要搞的是“就業招聘會”。活動前,先放一段中央電視臺“智聯招聘”的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目前就業招聘的有關情況,學習推薦自己的一些技巧。之后,分組活動,每組里都有若干招聘人員和若干求職者,還有一個評判人員,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判。這兩項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培養其合作精神與學習自主性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為接下來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閱讀與活動的導引,再進行第三步的寫作訓練就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學習第一單元的兩個星期里,學生共完成習作2篇,周記2篇,第一篇習作之前,為了貼近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主要引導學生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寫簡單的回憶性記敘文。雖然這種題材已顯老套,但有了閱讀的積淀及活動的體驗,大部分學生都寫出了新意,還有十幾篇寫得很有創意。第二篇習作,相應的就提高了要求,除了在立意、選材方面有要求外,還要求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寫作前,筆者還擔心七年級學生能否寫好散文,結果出乎預料,大部分學生都寫成功了,有些學生的語言還相當優美、生動。至于周記完全是隨筆式寫作,生活的點滴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友誼的曲折坎坷,等等。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三步教學法”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語文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鄭友霄.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胡霜.構建初中語文“三位一體”寫作訓練系列的探究.新課程研究,2008.
[4]崔巒.關于課程標準的報告.西部地區閱讀教學觀摩研討大會上的發言.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寧圍鎮萬向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