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技能的形成是鞏固知識、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注意技能訓練時練習題的精心配置,注意恰當安排例、習題的數量,注意訓練的層次性與有序性,把學生從大題量、高強度、機械的作題活動中解脫出來。
[關鍵詞]數學教學 思維 技能效益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技能的訓練一直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但如何訓練更加科學、合理呢?在數學課程改革的今天,這是我們每一位中學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筆者曾經在某一重點中學聽了一堂課,是講完三角函數圖象之后研究三角函數性質的第一次課,教學內容是三角函數的定義域與值域,課時為40分鐘,采用了“講講、練練、議議”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先用幻燈給出正、余弦函數的圖象,然后結合圖象講完三角函數的定義域與值域,這時筆者看了一下手表,共用時7分鐘,再看看學生的反映,比較輕松。接下來,老師用幻燈放出的第一組求函數定義域的題,一共有6小題:

從這些練習題的數量與難度來看,這是一堂不折不扣的大容量、高強度的練習課。這堂課為什么這樣安排?他的指導思想又是什么?課后帶著這些問題我請教了執教老師。這位老師告訴我:“這是個重點班,學生數學基礎不錯,響鼓要有重錘敲,題量大,難度高,才能提高思維訓練的力度。”事實果真如此嗎?在課上,我注意到,老師在講第一組題時,不少學生還隨著老師的講解邊思考邊在練習本上畫畫,但講到第二組題,學生已吃不消了,不少學生,特別是后面的學生基本上都趴在桌子上不動了。在老師講解過程中,我不時的站起來看看學生練習情況,很少有學生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可以說,老師是講的昭昭然,學生聽的昏昏然。
事實上,類似于這樣的數學課并不少見。在和中學老師接觸過程中,許多老師反映,中學老師苦,中學生更苦,中學老師苦與有分數壓力、考試壓力,中學生苦,不僅有分數壓力、考試壓力,還要沒完沒了的做數學題。一位學生在其數學筆記的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如果有來世,再不學數學。”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學數學的厭倦程度與對做數學題的厭倦程度。
眾所周知,學數學必須做題,但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效率呢?科學的訓練,是提高數學技能訓練效益的可取之道。所謂科學的訓練包括例、習題的科學配置、聯系題的數量與難度,以及訓練的階梯性。
我們首先來看例題、習題的選擇與配置。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何謂有價值?說白了就是有用。如何判別什么樣的數學或數學題有用呢?無非有這樣幾個標題。其一,用于鞏固新知識;其二,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其三,對適應現代化生活有用;其四,其問題與方法具有較大的遷移價值;其五,有利于中考與高考。我們不妨用這些標準分析第一組題。③、④是屬于同一類型題,從例題的典型性角度看,至少可以刪去一題,況且將不相干的兩類知識(三角復合函數與二次根式)堆積在一起,人為邊造的痕跡太重,這樣的數學題不是好題,不宜提倡。④題求的定義域涉及三解函數的復合與三角不等式,只要稍加分析便知,這樣的問題在高中后續學習,乃至于大學數學中都不會出現。況且,即將實施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在函數教學過程中,強調對函數本質的理解,避免在求函數定義域、值域及函數性質時出現過于繁瑣的技巧訓練,避免人為地編制一些求定義和值域的偏題。課程標準反映了數學課程改革的趨勢與走向,未來的高考絕不會出現這樣的偏題。
可見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數學的地位與作用,研究中考或高考命題趨勢,是判斷數學題是否有價值的主要途徑。
其次,必須適當安排例、習題的數量。這一堂課用了33分鐘講了13題,每題的思考、解答不到兩分鐘。回家之后,我做了一個簡單實驗,在草稿紙上將這13道題全部做了一遍,沒有給出詳細的解題步驟,不保證所有的解答都正確,即便如此,用時已達22分鐘,可見,13道題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題量太大了!從學習心理的角度來看,技能是種過程性知識,常常由“如果就”語句組成,模式再認(pattern-recog-nition)是其學習方式之一。當學生面臨一個問題時,他首先是觀察,對面臨的問題(刺激模式)的類型進行辨別、再認與分類。如果某個條件適合,喚起相應的已有知識經驗與之配對,那么,就會發現解題途徑,采取相應的操作。這是一個“一看(觀察問題)、二判(判別問題類型)、三選(選擇方法)、四求(求得答案)”的過程,充滿了思考、探索、嘗試等活動。如果題量太大,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只能將老師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這樣,我們的教師就剝奪了學生進行這些智力活動的權力,將高級的、復雜的技能學習降低為簡單的操作行為——抄寫、記憶。由于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在技能訓練中所獲得的經驗的遷移能力得不到培養,只能繼續依靠大題量的訓練,這樣就陷入一種學習的惡性循環。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可悲現象。
最后,還要提一下技能訓練的有序性與層次性。根據馮忠良教授的研究,心智技能的形成必須經歷定向、操作、內化階段。數學技能屬于心智技能,因此,數學技能訓練必須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對應于馮先生的三階段論,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技能訓練技能也分為三個階段:模仿練習階段、變式訓練階段與綜合訓練階段。模仿練習一般是在新知識學習之后,在教師的示范下進行練習,所選難度不大高、變化不大,要求學生按照習得的法則與步驟進行運算,以確保結果的正確性,同時在自己的頭腦中留下較清晰的動覺經驗。變式訓練階段的習題難度適當提高,習題形式多有變化,同時要求學生不僅得到正確的答案,還必須對操作的過程、依據、方法進行總結與概括,促使心智操作方式從動覺經驗上升到理性水平,為技能操作實現自動化打下基礎。綜合訓練階段可選用的訓練題必須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探索性、靈活性,訓練學生確定操作方向,靈活運用法則、定理的能力,為技能向能力類化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要使得鼓聲更好聽,不僅要用重錘敲,更要敲得藝術,敲到點子上,數學技能的訓練也是同樣的道理。
總之,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嚴格規范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是一個教師必備的要求,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
(作者單位:浙江義烏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