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它綜合了歷史、地理、社會等多個門類的知識。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地圖的紐帶作用,就能夠很好地落實歷史與社會的綜合性。本文從用地圖激發學習興趣,為落實綜合性奠基;用地圖總匯歷史、地理和社會,落實新課程的綜合性等方面探討了利用地圖的紐帶作用貫徹落實《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的綜合性問題。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 綜合性 地圖紐帶 途徑策略
“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出現的本身就是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明之間的互動作為知識整合的基礎,在互動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更重視學生的品德、個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歷史與社會》各部分知識必須相互聯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出本學科的綜合性,而不應是各自為政。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把這門學科看作一個拼盤,將一門學科當成幾門學科來教授。這樣就明顯出現了偏差,失去了《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了?!稓v史與社會》各個門類的知識應該是互相滲透、融合,而不是簡單的拼接。但要做到互相滲透、融合,就必須找到相關知識的聯系點,也就是要找到《歷史與社會》各門類知識的紐帶,其中地圖就是一條比較重要的紐帶。我認為: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地圖的紐帶作用,就能夠很好地落實歷史與社會的綜合性。
一、用地圖激發學習興趣,為落實綜合性奠基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發現諸如興趣、愿望、態度、鑒賞、價值觀、義務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獨立和持續的探究興趣是一個人在學生時代及長大成人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
歷史與社會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要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初中學生的求知欲望特別強,但是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自己興趣基礎上的,這就決定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必須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形象性,而我們不可能再現歷史的真面目,讓學生親眼目睹歷史過程和歷史人物,所以,地圖就成為教師進行直觀教學最好的載體。如“茫茫的撒哈拉沙漠”、“森林覆蓋的亞馬遜平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草原蒙古包”、“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法國埃菲爾鐵塔”等圖,都能讓學生產生無限的想象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是激勵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起點。教師要注意方法,首先要積極引導,引導他們閱讀和應用地圖的興趣,引起他們學習和探究的渴望。其次積極回答學生的疑問,不要不理睬或嘲笑,保護他們學習地圖的興趣。再次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學習地圖的興趣。
地圖雖不能完全代替課本的語言文字,但它可以用簡練的地圖語言使語言文字更充實、更生動、更具體、更直觀、更便于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時,運用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能使學生在充分理解我國地形特征的同時,樹立相應的空間概念:對我國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所在的位置,山脈的走向,河流的流向以及它們之間的“鄰里關系”有個清晰的空間概念。教學時再輔助適當的方法,定能使學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我國的自然環境。
二、用地圖連接地理和歷史,落實新課程的綜合性
在《歷史與社會》中,地圖被廣泛的應用與地理、歷史相關部分內容的學習,但在以往的應用中,更多的是用來說明地理或歷史單個門類的問題。這在以前歷史和地理還是獨立學科時,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現在仍舊如此,明顯是不行的。地理是以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研究對象的,而我們這個世界不是一塵不變的,是不斷變化著的,是有歷史性的,同樣的,我們所謂的歷史也就是地理所研究的這個世界的歷史,所以兩者是緊密聯系,相互滲透的,而地圖可以很好展現這種聯系。比如說關于我國的疆域問題,在學習不同時期的歷史時都會用到不同時期的我國的疆域地圖,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地圖了解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的疆域,而在地理上我們也會用到我國現在的疆域圖,通過該圖,我們可以知道現在的我國到底有多大,范圍是怎樣的??墒沁@就夠了嗎?既然都是講到我國的疆域,同是運用到了地圖,那為什么不能通過地圖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呢?在講我國的疆域時,讓學生參看一下我國歷代的地圖,學生們就能清晰的發現,我國的疆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它的形成是有著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而這個過程,還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由此學生們可以了解到:現在許多地理情況的形成都是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的。此外學生們同樣可以通過地圖把握到歷史是深受地理影響的。比如說,在我國歷史上許多的少數民族曾經與漢族發生過沖突戰爭。這是什么造成的?當然這里面有許多的原因,但有一條原因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很多時候少數民族是迫于惡劣的地理和環境的原因,不得以而為之。而這一切通過我國地形或環境情況的地圖就可以很好的讓學生加以認識。而這樣的地圖中的內容明顯是地理的,卻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地理和歷史在此就連接在了一起,而連接它們的紐帶,大家可以發現,就是地圖。當然,我們還可以運用地圖的這種紐帶作用,使用地理知識解決歷史上的疑問,就像在講到玄奘西行時,提到玄奘一路上十分艱辛,對此僅憑講述,學生們不能很好的認同。如果能看一下玄奘西行的路程圖,并結合這條路線上的地理環境的相關地圖,學生們就可以很明了的發現玄奘做的路要經過沙漠等地理環境,所以艱辛就成了必然。
三、用地圖聯系歷史與社會,落實新課程的綜合性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一幅地圖就融會了歷史、地理、社會等多學科的知識,通過教學我們要實現歷史、地理、社會等內容的有機結合。在讀圖中,獲得有效信息,再運用已有的各學科知識,處理信息,解決問題。 以歷史地圖開題,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熱點、時空概念與讀圖技能、政治意義與經濟意義結合起來,實現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絲綢之路》圖(見上圖),從地理角度看,此圖實為一幅省略圖,學生在頭腦中再覆蓋上一幅同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圖,才能真正讀懂此圖;從歷史角度看,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通道,西域是中亞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開辟,西域在歷史上第一次與中原地區連為一體,漢唐時期在西域先后設置西域都護、安西和北庭都護府等行政機構,對于鞏固西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促進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政治角度看,與現實熱點我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相聯系,與“歐亞大陸橋——現代絲綢之路”向聯系,理解其重要意義。
在學習到我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時,我出示有關地圖簡單地介紹了美國“西進運動”,然后請學生比較一下:“它們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由于同學們平時從媒體上了解得比較多,所以對于這個問題他們非常感興趣。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分別從時間、規模、目的、方式、影響等多方面去進行比較。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到了環保的問題。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將是中國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華民族再次騰飛的新起點。我因勢利導,啟發他們去思考:我們能為“西部大開發”做些什么?我們該怎樣去書寫這段歷史?短短的幾分鐘,學生的思維從十九世紀上半期的美國跨入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從學習歷史與社會知識轉到了思考自己將來如何書寫歷史。
四、用地圖結合地理與社會,落實新課程的綜合性
社會不是空中樓閣,它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就必須依托地理而存在。所以要理解社會以及社會的演變,就必須借助對地理的考查,也就是說要找到地理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社會對地理的反作用。
比如說,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漢族采用定居和農耕生活,而像蒙古這樣的少數民族過的是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這個不同與地理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的。那怎么體現和讓學生們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呢?地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讓學生看我國的地形圖,從我國的地形圖上,學生可以很簡單的發現,漢族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平原和丘陵,而蒙古族是住在草原上,不同的地理環境促使他們有了不同的選擇,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由此,我們能很清楚的知道地理對于社會的影響。中國地域廣大,易形成一些地理環境較為優越的天然區域,可以承載幾個并立的政治經濟中心,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這恰好為各割據勢力提供了客觀條件。再比如,中國在地理上是一個大區域,北面是綿延的沙漠,西面和西南面是高山,東面和東南面臨海,在這個大區域內,又有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水系縱橫其中,三大水系所流經的地區自然條件是最為優越的。優越的地理地位對四邊勢力產生極大的吸引力,這些因素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有利于全國統一局面的形成。還有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成為文明的發祥地,是因為它們均處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氣候宜人等原因。
五、用地圖總匯歷史、地理和社會,落實新課程的綜合性
因為無論是歷史、地理還有社會,都可以通過地圖在紙上的進行縮化表現,故而可以通過地圖這一紐帶將它們聯系起來。比如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我們對比一下相關的不同時期的地圖,就可以知道這一情況的出現和進行是有著一個歷史過程的,也逐步擴大了人類對地球在地理意義上的了解范圍。同時我們也能發現世界格局的改變,這只要看看地圖上不斷變化的殖民地范圍就明了了。我們還可以通過看不同時期工業城市分布等地圖,了解到東西方社會在社會形態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革。
實踐證明,通過地圖這條紐帶來實現歷史與社會相關知識的相互滲透、融合,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科的綜合性。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對社會生活和人類歷史的整體性認識以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地圖在《歷史與社會》中的教學作用是不能被簡單化的,地圖的紐帶作用還需要深入地充分發揮。我們要合理的使用地圖,讓它促進《歷史與社會》各部分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幫助我們落實《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的綜合性。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研制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模式[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3]卓華正.淺談地圖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黃巖區沙埠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