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質世界的過程,在尋求新的理解過程中它促進人們提出問題,從中獲得發現并對這些發現進行嚴格的檢驗。為此,教者要為學習者創設良好的探究環境,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習者的好奇心、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熱情,進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之目的。
[關鍵詞]自主探究 情境 創新 興趣 自主性學習
在科學課程改革中,傳統的教學是一條線段,始于課堂,終于課堂。應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一個新的亮點,使學生從原來的被迫式學習變成為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創造者,變得更加聰明。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在探究中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呢?
一、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針對學生的具體特點,根據所要教授的中心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使得學生思維迅速進入學習角色,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上。如在教學《不斷運動的地球》這一節中,可以用故事來創設情境,讓飽讀詩書的書生與孩子爭論的關于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書生說地球是方的,小孩說地球是圓的,各自提各自的證據。最后爭論到開封府,讓包拯來判斷,包拯讓他們通過實驗來證明,從而設置了一個很好的實驗,讓同學們覺得做實驗不僅僅是做實驗,而且還能用于斷案,更加增加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熱情,他們自己也很想知道可以通過什么來證明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再如,《神奇的激素》這一節中,可利用多媒體通過卡通人物的對話巧設情境,設置一個明星訪談的節目,邀請一個嘉賓代表地球,談談他自己,形象可以選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語言可選比較幽默的小品演員的語言,通過讓嘉賓的自述,描述了地球人對它的誤解,引出課題,非常詼諧,令同學在喜歡快樂的氛圍中進入科學地學習。
2.巧設創新實驗,指導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是探究研討活動方式的中心環節。探究無疑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實驗操作指學生在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實驗、解剖、考察、飼養、查閱資料等基礎形式上,發現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找出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要討論的問題。例如,《探索聲音發生的原因》我們的聲音無處不在,人們交談的歡聲笑語,悠揚動聽的各種音樂,機器轟鳴的噪聲等,產生聲音的聲源是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的許多簡單的事物都可以產生聲音,比如,一張紙、一根塑料管、一片樹葉、一塊玻璃等不僅可以產生聲音,甚至可以演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閱讀、觀察和實驗,依據觀察到的現象,會提出自己的疑問。而教師則要在學生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提供具有適宜的材料,使材料設計具有結構性、科學性、可行性和拓展性,并引導學生對有聯系的問題進行區分和比較,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提問探究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在實驗操作過程,失敗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應從失敗中探求原因、尋找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在失敗、探究、發現的過程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指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挑戰,敢于付諸行動的精神狀態。培養探究人才最重要的是如何創設一種有利于激發人的探究動機和發揮人的探究潛能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來創設這樣一種學習情境呢?
1.允許學生打斷教師的講話,或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評價,隨時講出自己的探究體會或好的解題思路。這樣,讓每一位學生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與成就感。
2.容忍與眾不同、行為古怪、有獨創性的學生。
3.鼓勵學生指出教師的不足,修正教師的錯誤,超越教師,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4.有計劃地提出問題,有意識地設計錯誤,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創設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圍。
三、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
1.課堂教學中自主性學習的表現
課堂中的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科學引導下,自主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實現個體的自主性發展。其實質是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認知和實踐活動,達到從“想學”到“會學”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目標和動機。自主性學習表現為有明確、具體的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學習目標;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充滿樂觀與自信的主動進取精神。
(2)學習的態度。自主性學習表現為學生能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設計,參與教學過程;能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辭海中;對感興趣的事物愿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究,思考問題的范圍不受教師所左右。
(3)學習的內容。自主性學習表現為學生總是不滿足于對教學內容或教師所闡述問題的記憶,喜歡對未來世界進行探索。
(4)學習的方法。自主性學習表現為學生善于動腦,善于對事物變化的機制進行探究,渴求找到疑難問題的答案,喜歡尋找缺點并加以批判,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策略,創新意識強。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需要創造一定的條件,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長期以來,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與技能的唯一傳輸者,學生所有知識的獲得都來自于老師的講授,學生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而懶于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的氛圍。教師要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摒棄那種只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受者,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觀念。
(2)創設融洽的師生關系及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過去,面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教師,學生往往產生被動感,加之有時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對膽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抵觸情緒,限制和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自主學習強調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智慧的潛能,啟迪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形成相互尊重與信任的教學氛圍。
(3)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一套適合學生個人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因此,在“自主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4)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只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性學習”教學也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而非行動上。所以,在教學中要改變往日40分鐘教師獨霸課堂的局面,創設讓學生常探索、主動交流、主動解疑的課堂場景,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前和課后,讓學生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總之,在科學探究教學中,應以激情為手段,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創設各種學習情境,來引起學生驚奇、興趣、疑惑、新鮮、親切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佚名.激活主體意識促進自主探究.[2]文教資料.2005,(3).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