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情感心理狀態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情感對人的認知和行為有調節功能和推動作用。只有激起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數學教師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情感 氛圍 教學效益
《數學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目標規定為“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習效果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智力因素都屬于情感領域,教學中只有重視情感領域,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效益。
一、以心交心,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系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飽滿的熱情去關注和愛護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尊重以下幾種學生:①智力發展遲緩的學生;②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③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④有過錯的學生;⑤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⑥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愛,鼓勵和贊賞他們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因為關注和尊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案例:聯系課堂教學,多使用一些“激勵性用語”,忌“武斷性否定語”。
①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提問時,教師應熱情地說:“不要急,請坐下再想想”,而不要說:“坐下,怎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②當學生對教師提問回答錯誤時,教師要態度和藹地說:“這位同學談了自己的見解,很好,其他同學還有不同意見嗎?”而不要說:“回答錯誤!坐下認真聽。”③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與教師有不同意見時,教師應開明大度地說:“很好!請大家聽聽他的見解。”而不是說:“沒搞明白,不要亂說。”
以上“激勵性用語”對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十分有益。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知識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師生靈魂的對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熾熱的教學情感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用“心”去交換“心”,以“愛”去交換“愛”。例如,用貼近學生生活和日常經驗的實例設計教學,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以學生情感的變化促其毅力、自信心的提高和學習方法的優化。
案例:學習二次函數應用時,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來編題。
師:我們大家都喜歡看NBA籃球賽(多媒體投影NBA球員投籃過程),籃球運動的路線是拋物線的一部分,籃球與二次函數關系密切。下面我們利用所學二次函數知識來探究有關問題。
師:(投影)一場籃球賽三(10)班小凱跳起投籃,已知球出手時離地面209米,與籃圈中心的水平距離為8米,當球出手后水平距離為4米時達到最大高度4米,籃球中心距地面3米,問小凱能否投中?請同學說說解題思路。
生:(學生躍躍欲試)首先建立直角坐標系,然后根據已知點坐標求出二次函數解析式,即為籃球運行的軌跡。
師:如何利用此解析式判斷該球能否投進籃圈?
生:只要看點(8,3)是否在拋物線上。
按理,到此該題已基本解決,但筆者感覺學生探究興趣正濃,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師:當x=8時,對應的函數值y=209≠3,說明投不中。現在再問大家,如果你是一位籃球教練,你將如何給予指導?
生:(議論紛紛,各抒已見)一是改變投籃的高度(有的說跳得更高些),二是改變投籃時與籃圈的距離(有的說向前走一些)。
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師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教學相長,雙方情感對流,情緒飽滿。這樣,知識在情感的對流中悄悄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里。
二、以人為本,轉變角色,確保師生情感渠道的暢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可見,數學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要拓寬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空間,教師就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交流活動之中,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下結論,對明顯錯誤不是壓制,而是讓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鑒別,總結規律與思想方法。在鼓勵學生“愛講”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會聽”、“會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習的快樂和情感的滿足。
案例:在“線段、射線、直線”中,講到同幾個頂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時,首先和全班玩一個握手游戲,要求每一組先找4個人,每兩個人只能握手一次,不能重復,然后看四個人握手幾次,把它記錄下來,接著依次5人一組,6人一組……活動結束,填表如下:

經教師指導、小組討論,學生發現兩個問題是一樣的。教師再引導學生研究,實際上握手問題又可以思考為排列組合問題,這是高中知識,師生的共同研究,為更高層次的學習進行了有序的鋪墊。本來只是一項集體游戲,最終卻形成了一個數學問題,游戲和數學規律產生了聯結。
當教師以一個研究者身份出現時,不是被動地將知識灌給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在學人人喜愛的數學,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知識,學生才會刻骨銘心。
三、以多元評價,促師生情感的升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傳統的評價方法,具有以下弊端:①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過多的考試,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讓學生總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心態出現,直至走向社會。②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傳統考試評價方式容不得學生一點馬虎,要求學生謹小慎微,容不得絲毫粗心大意,最終離學習越來越遠,離創新越來越遠。③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教師考學生,教師可以用分數來控制、約束學生的思想行為,把學生置于教師對立面上,使學生對考試和教師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師生對立情緒越來越大,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對學生的評價要以發現學生“好”的方面為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案例:一份試卷中,可設置60%的基礎題,讓95%以上學生均能答對,另設置30%中等難度題,且每題均分層次設置A、B兩類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做,最后設置10%的附加題,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新性。
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發展區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減輕考試對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歡愉地投入學習。
定性評價則可采用評語的形式,多給學生鼓勵,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應努力的方向,使他們逐步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使師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要讓學生信其道,必先讓其親其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業務素質,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觀察、調整學生心理變化的誘因,隨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從內心深處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適時調整好自己的情感,以飽滿的熱情去持之以恒地學習。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必將得到提高,其整體素質必將得到優化。
參考文獻:
[1]馮玉芳.實施數學情感教學的探討.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
[2]許言超.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情景創設.浙江大學學報,2007.
(作者單位:浙江義烏市賓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