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的“亮點”是增設了口語交際課型。第一次把口語訓練列入語文教學內容中,第一次在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不同層次口語訓練要求。本文就口語訓練問題,從口語訓練現狀、原因及如何改變現狀,如何進行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口語訓練 口語交際訓練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亮點”是增設了口語交際課型。這一舉措,改變了過去口語訓練失控的狀態,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重“文”輕“語”的模式,把盲目性、隨意性較大的口語訓練,用“法”的形式固定了下來,使口語訓練有針對性、目的性。
一、“口語”訓練的重要性
目前,大家對“口語”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習語文要聽、說、讀、寫四者并重,在這四者中,說最為基本。”在現代社會,口才已成為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參數,培養語言表達能力,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學語文應把說話訓練提高到應有的位置。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意識日趨加強。競爭越激烈,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說”就更能發揮其特有的魅力。因此,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社會人”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作為“現代化社會人”應具有哪些素質呢?專家們認為,具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工作、建設需要的能力,也可以說有一種“應變能力”,它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堅持力、自信力”。而這種能力沒有固定模式,完全取決于應變的“說”的能力。
“說”能力的訓練,對于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和人交流思想、處理事務和生活無疑是有益的。因此,我們應從現代化的高度來認識“說”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素質教育之一是讓學生主動發展,只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規格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而“說”恰恰是順應學生的主動性,根據各自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基于此,我認為,語文應抓住“說”能力訓練,才能改變學生被動學習,只有重視“說”,才能促使“讀”,理解“聽”,促進“寫”(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只有重視口語訓練,才能寫好作文),也只有“說”才能使學生全方面參與語文學習,使學生養成正確使用語言的習慣,“約束”自己不規范語言的使用,培養快速思維的習慣,提高意志品質(如果斷)的自制性,從而達到“現代化社會”所要具備的品質,實現由應試教學向素質教學的轉變。
二、目前口語訓練的現狀及原因
長期以來,現行語文教學卻嚴重存在重讀寫、輕聽說,重分數、輕能力,重應試教學、輕素質培養的現象。正如呂淑湘先生在《關于語文教學問題》一文中所指出:“盡管我們天天講‘語文’教學,實際上我們教的和學的都僅僅是‘文’并不包括‘語’,我們的語文教學仿佛有點半身不遂似的。”縱觀當前中學生口頭表達現狀,說話不成句者不乏其人,說話結結巴巴者屢見不鮮,說話聲音輕得像蚊子叫者比比皆是,說話詞不達意、缺少邏輯思維者更不勝枚舉。許多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先是面紅耳赤,然后抓耳撓腮,不是“舉頭望明月”就是“低頭思故鄉”,這樣的學生,高中畢業后不善言辭、不會演說、不會交際,更不會推銷自己,缺乏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
出現上述這些現象,原因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及人的天賦、素質等多個方面。學校方面,有以下兩種原因:
1.學校沒有從根本上把應試教學轉變為素質教學。幾年來,盡管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不要片面追求升學率”,但下面做起來仍是以升學率、學期統考成績進行排名次,以學生考分來衡量教師的工作業績。
2.由于第一方面原因,促使教師在教學上不重視。高考只注重書面表達能力的分數。而不檢驗口頭表達能力的水平,致使老師產生了重“文”輕“語”思想。覺得花時間培養學生說話能力不如在讀寫訓練上花工夫更合算,所以雖然新教材上有口語交際安排,但實際操作上很少實施,有些干脆不教,把它棄之一邊。
三、如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根據新教材單元安排,可根據需要,在課堂上穿插進行口語訓練。
1.課堂教學情境化
口語交際訓練總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同的語言情境要求語言運用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技巧。學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語言情境中,才能準確而熟練地掌握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語言情境教學可采用三種方式:一是模擬情境教學。比如,打電話,向熟人借東西、問路、感謝別人幫助、向別人表示道歉等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情況,請同學設置類似情景進行對話、練習。二是真實的語言情境教學,如朗誦、主持班會、辯論等活動中進行口語訓練。三是課本劇表演,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可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如話劇《雷雨》,分角色朗讀表演,效果特好,學生興致高,課堂氣氛又活躍。
2.課前五分鐘口語訓練
每節課抽出五分鐘時間,讓一個學生上臺說話(按學號輪流),要求態度大方、表情自然、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內容可以是自己的讀書卡片、最喜歡的格言、令人驚訝的一組數據、或是一則使人深思的笑話、一個蘊含深刻的故事、或是自己班級的好人好事,等等。這樣,人人都能成功,從而增強了信心,“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時,學生必然會注意廣泛閱讀,勤于筆記,不斷充實自己。其實這也是學生寫作的良好練習。
3.專門的口語訓練課
老師提供話題,讓學生即席發言。不過,話題選擇應考慮到學生有話說。平時,我常穿插一些口語課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全市公開課,我選了“秋”為話題,請學生描述一下或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結果學生說得很多,有的描述秋景、落葉繽紛,像一只只彩蝶在飛舞,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田野上谷穗下垂,風一吹像是農民伯伯點頭致意……有的說到了農民的辛勞、有的說到“辛勤的園丁”、教師“桃李滿天下”,有的說到了“城市美容師”清潔工,有的說到了詩詞“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的說到了節日——中秋節是個團圓的日子,希望祖國和臺灣早日統一,等等。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其實,在“說”的同時,實質上也訓練和強化了聽、讀、寫能力,“說”對人的智力發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雜交”和“智慧交鋒”效應。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人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說”正是通過不斷的“智力雜交”和智慧交鋒,拓展學生的橫向和縱向的思維力、想象力、感智力,從而促進了智力的發展。所以,口語訓練表面上好像與升學考試無關。實際上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分析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大有幫助。所以,希望我們語文教師能夠重視口語訓練,能夠根據新教材大綱的編排多設計和組織安排學生開展這一方面的活動,搞活語文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更接近社會,使學生盡快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真正人才。
參考文獻:
[1]新課標《語文教學大綱》.人民出版社,2002,6.[2]呂淑湘.關于語文教學問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4.[3]唐承彬.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華師大學報,2006,(8).
(作者單位:浙江義烏市義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