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無處不在,也正因為如此,凡是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知識都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我們為什么不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情境呢?
[關鍵詞]數學教學 問題情境 激發 興趣
有人說,數學枯燥乏味。筆者猜想想他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沒有體會到數學的內在美。數學家華羅庚就曾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大態、引人入勝的……”不僅繽紛的生活中存在數學,多彩的文學中也蘊涵著數學,而且在文學中,更能體會出數學的妙趣橫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也是如此。以往的數學課大多開門見山,久而久之,讓人覺得嚴肅沉悶、枯燥乏味。如果能夠在數學課上創設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孩子們懷著求知的欲望和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知識,就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課堂就會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特別是新教材更加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現簡單介紹在新教材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幾種方式。
一、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是取之不盡的,若能把它們運用得恰到好處,就會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如在教“立體圖形的展開圖”這一課時,我設置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小壁虎的難題:有一只無蓋的正方體紙盒,在底面頂點A處有一只小壁虎,在側面頂點B處有一只蚊子。請你動動腦筋,幫小壁虎設計一條線路,使得小壁虎盡快吃到蚊子。

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路線方案。經過討論得出一致結論:把正方體展開成平面圖形,然后連接A、B兩點所得的線段就是小壁虎行走的路線。那常見的一些立體圖形(如三棱柱、四棱錐、正方體、圓柱……)的展開圖又是什么呢?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下,新的一課就開始了,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了新課的探索。又如在“平均數”一課中,我放了一段錄像,錄像的內容是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給選手打分和計算分數的片段。看完錄像,我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計算選手的最后得分時,為什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在日常生活中,你還遇到哪些類似這種情形的事情?學生在要解決新問題的迫切心情下,和我一起開始了新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數學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更是有效的。利用生活中素材,巧妙設疑,讓數學課貼近生活,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為提高。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愉悅的情境中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利用跨學科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獨立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出發,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素材,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如在教“畫立體圖形”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如下的詩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并讓學生朗誦了一遍俗易懂、膾炙人口的詩歌。在學生提出“不是上數學課嗎?怎么學起古詩來了”的疑問聲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首同學們都非常熟悉的古詩,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也許同學們會說,這有什么,語文老師早就跟我們很詳細地講解過這首詩了,要你數學老師來補充什么呢?嘿,還真別說,這道詩里其實也蘊含了一些普通的數學原理,你看出來了嗎?”在古詩的誦念中,學生明白了為何要畫三視圖,并產生強烈的學畫三視圖的求知欲。又如在“數據的收集”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收集數據的重要性,我創設了一個與數學有關的體育問題情境:“在決定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日時,澳大利亞氣象學家對兩個候選日100年來的氣象情況進行了統計:在100個9月10日中有14天晴天,86天下雨;在100個9月15日中有78天晴天,22天下雨。假如你是悉尼奧運會組委會主席你會決定哪天開幕?假如你是北京2008奧運會組委會主席你將怎樣確定開幕式的日期呢?”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非常熟悉,很容易接受,也非常感興趣,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數學,使學生產生要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只要其他學科的素材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用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就比較容易。此外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與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二、組織課堂活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現成的問題情境外,還可以組織課堂活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同時體驗數學知識的奧秘。通過學生活動得來的數學知識,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保持和記憶。
在教“正數與負數”的第一課時,我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目開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識競賽,答對加10分,答錯扣10分。競賽的問題有:我們班級有多少女生?今年的校運會是第幾屆?一個月餅分給四個人吃,一個人吃多少?教室里一個人都沒有怎么表示?這些結果的答案都是小學里面學過的數:整數、序數、分數、小數、0等,既讓學生回憶了學習數的過程,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數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比賽結果中自然出現了扣分,那么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用數表示扣分呢?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到要表示一對相反意義量的需要,原來學習的數已經不能滿足新的需要了,必須引進新的數。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習“正數與負數”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數據的收集”這一節課,我在課上組織了一次真實的民主選舉活動。剛上課時就提出活動的要求,要學生們通過民主選舉的方法,選出一名學生代表本班參加校級“優秀學生干部”的角逐,每名學生可以選兩名學生。同學們通過填寫選票、唱票、計票等環節,親身經歷了選舉和學生代表產生全過程,親身體會到了數據的作用,從而明白了數據準確的重要性,并學會了數據收集的一種方法。
實踐證明,活動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組織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同時能夠為學生營造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各種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利用多種學科中與數學相關的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各種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我們的學生在寬松、愉悅、民主的環境中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黃廣宇.問題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實施.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唐邵友.試論數學教學與情感教育.2004.
(作者單位:浙江浦江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