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論語〉選讀》教材的特點出發闡述選擇系聯比較教學法的原因,然后結合具體的教學事例從三點來論述這種教學法的目的和效果,即通過系聯比較教學,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孔子的思想;引導學生發現文言規律;引導學生提高個人精神品質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論語〉選讀》 系聯比較法 文言規律 精神品質 人文素養
《論語》博大精深,研究它的學者、孔子門下最聰慧的弟子顏淵感嘆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對我們這些普通教師來說,這本新教材中的很多東西都是陌生的,雖然教師相對學生來說有著知識和經驗上優勢,但這樣的新教材也決不是讓教師唱獨角戲的劇本,在未知的事物或現象面前,教師更應該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因而我們在《〈論語〉選讀》教學中較多采用系聯比較法,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把聽教師講知識的過程變成自己去探究知識的過程。也許這種教學法能讓教師真正地從“臺上”走到“臺下”,從“臺前”走到“幕后”,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識的幫助者、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學生真正融為一體,互動共進。
什么是“系聯比較法”?系聯即聯系,比較即拿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系聯比較法”即在具體的教學中,一是針對孔子及其弟子的某些觀點,聯系其他學者的論述,放在整個思想體系中考察,讓學生自己來比較分析,從而達到正確理解孔子的思想的目的;二是針對本教材中豐富的文言文知識,通過幾個文言文知識點的比較,掌握一種或幾種文言閱讀能力,再讓學生聯系本教材或以前所學的來鞏固這種能力;三是針對《論語》中豐富的哲理知識,讓學生聯系教材前后和自身的實際,讓學生在更加靈活主動的比較學習過程中吸收那些對學生有益的成分、有意義的成分,以期達到自我解剖、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目的。
一、系聯比較教學,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豐富而又深刻,后世有些學者出于政治目的改造了孔子的思想,而《〈論語〉選讀》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正確理解文本內容。怎樣讓學生參與到正確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中??筆者結合教學實際來闡述。在教授第二課《克己復禮》中孔子語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時,很多學生會翻譯這句話,但根本理解不到孔子寓于其中的深刻思想。于是教師提出:宋代儒學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綱”,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學生將這兩個觀點聯系起來比較討論,舉了歷史和現實中很多例子來說明宋代儒學的克己復禮片面強調了君權和父權,是有違孔子的仁愛思想的,因為孔子講君臣父子關系既強調了臣下和子女的義務,強調了臣下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也強調了君主、父母的義務: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君臣在權利和義務上是平等的。最后教師引用南懷瑾先生的言論來回復同學們的討論,給孔子的思想正名。
二、系聯比較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文言規律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范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提高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放眼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講、讀、背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強,記誦負擔過重,容易產生一種討厭、甚至是害怕學文言文的念頭。我們進行過一項簡單的調查,就有70%的學生討厭害怕學文言文。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知識太多,理解難,背誦難,教師教學方法太單一,上課氣氛不好,常有“我困欲眠”之覺。如何在《論語》學習中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認為在具體的系聯比較中學習較好。請允許我們來舉例示范。
在教授第十二課《高山仰止》9章、11章的時候:要求學生解釋“忽焉在后”的“焉”,“循循然善誘人”的“然”,“卓爾”的“爾”。然后請學生分析它們相同的語法成分:形容詞詞尾。最后要求學生在所學過的《論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詞尾,并大致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同學們一一找出:“子路率爾對曰”、“夫子莞爾而笑”的“爾”,“郁郁乎文哉”的“乎”,“夫子憮然嘆曰”、“斐然成章”的“然”,“子路行行如也”的“如”等。課后學生反饋說:自己分析、自己整理的文言文知識點好記多了。
教師通過系聯比較法對學生進行啟發、指導,不輕易告訴學生答案,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來發現、整理和掌握出自《〈論語〉選讀》中的文言文知識,總結文言規律,進而體會發現繁榮快樂,激發探究的興趣,以此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三、系聯比較教學,引導學生提高個人精神品質和人文素養
曾被宋代開國宰相趙普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有許多好的學習方法、處世的哲學、做人的規矩的語錄供學生學習。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在授課時必須選擇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挖掘《論語》中于學生個人有益的成分。什么方法相對較好呢?我們認為在具體的系聯比較法討論較好,可以讓學生在更加靈活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吸收那些對學生有益的成分。
在上第十四課《中庸之道》解決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概念問題之后,請同學們在所學過的課文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最后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為人處世有沒有貫徹中庸之道,并舉例說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旨在學生運用系聯比較法,在具體的事例中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并解剖自己將中庸思想落實到個人,突出孔子思想的指導意義。
系聯比較法,聯系孔子的實際行動、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比較自己的為人處世,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把生活引入課堂,課堂才有生機。善于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領悟和啟迪,再把感悟融入于生活,使之達到文中有我,我與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讓我們的學習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記得于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讓我們借著《〈論語〉選讀》這一新教材,用系聯比較法讓學生自己來發現知識的世界并拓寬他們的知識世界,用系聯比較法讓學生來發現自己的內心并找到心靈的樂土,讓我們教師用系聯比較法來增強學生的視力,也增強我們的視力,繼續尋找古代文學中的寶藏。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專業指導委員會編.語文學科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2005, 3.
[3]于丹.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7,2.
(作者單位:浙江德清縣綜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