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與社會課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僅是教學目標之一,更應該把其放在各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情感的教育與培養也是實現其他教育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文章就如何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培養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情感培養 歷史與社會 教學目標
一、情感培養是《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學目標之一
在20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的教育應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等各方面素質。針對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的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并在新課程教學目標中提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技能能力”、“知識”所謂的“三維”教學目標,不僅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更要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精神。從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中,也一改傳統教學目標中把“知識”目標擺在第一的位置,而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了教學目標的第一位,這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和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學生的品行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健康、文明、科學的是生活方式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不僅僅是教學目標之一,而且是首要目標。
二、注重情感培養是實現《歷史與社會》課程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和基礎
過去受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往往圍繞書本知識的灌輸而展開教學工作,忽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再加上歷史與社會課跟其他學科相比較,在學生的心目中處于比較低的地位,因此,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上興趣性不足,以至在上課聽講時處于一種昏睡與乏味的狀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導致該掌握的基礎知識未能通識,技能培養也成為一句空話,最終使“三維”教學目標落空。因此,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實現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古語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只有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感悟到人生的價值,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才能打開學生學習的閘門,讓知識的泉水流入學生的心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進入最佳狀態,從而實現各項教學任務。
三、《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和特性決定了情感培養是其教學目標的首要任務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在其內容上體現了廣闊性和時代性兩大特點,所謂廣闊性,本課程整合了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從時空上橫跨了從古至今,從中國走向世界,而其時代性則體現在課程的知識緊跟時代特征,不斷地更新與發展,所以從歷史與社會的課程內容設置上注定了其教學任務更多的是注重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情感培養,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而從其課程的人文性、實踐性的特性上來看,更多的是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課程人文性的特性要求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尤其強調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性的特性強調了要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注重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體現和意識流露,使其具有正確的人生態度。
四、如何在歷史與社會課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培養是“三維”教學目標之一,并占據首要的位置,那如何在歷史與社會課中實現這個教學目標,強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和價值觀教育呢?
首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教師本人必須要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用正確的思想理念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可以想象,一個品行不端,價值觀缺失的教師是難以教育出一群具有高尚品行的學生。同時,教師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外,在自身的品行上應具有表率作用,因為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范例,一個教師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嚴謹踏實的作風,拼搏的精神,愛的情感和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用關愛和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與學生接觸,這也是對學生最好的情感教育。
其次,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應該符合科學的發展觀,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符合當今時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以正面的教育影響學生。因為在初中學生心目中,老師是一面旗幟,是一種權威,也許是你的一絲疏忽,但對學生來說可能會在其心靈上留上一輩子,所以教師在講授時要抱著嚴謹的、科學的、負責的態度把情感和思想輸入學生的心靈。
再次,教師在采用教學方式時應一改傳統教學的模式,采取全方位、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在使用教學方式時結合歷史與社會課的特點,著重注意兩點:第一,要寓教于樂,積極互動,增強趣味性。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讀讀背背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在師生信息傳遞交流的雙向過程中,使學生感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考驗,從而轉變了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進而領悟《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第二,要理論聯系實踐,讓生活走進課堂。《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貼近生活,來之于生活實踐,因此,在課堂教學上大可用模擬教學、創設情境等手段,把生活中的事例搬進課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使原本停留在思想意識上的情感而在現實生活真正流露出來。如講述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中“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這些內容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去收集生活中一些對資源、環境保護或破壞的現象和事例,或者根據內容創設一個情景,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與評述。這樣,不僅讓學生在思想上具有資源、環境意識,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采取切實行動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達到知行統一,實現了對學生情感培養的真正目的,從思想上走向生活實踐。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一)、(二).
[2]黃桂之,吳強,曹敏,周國江.注重情感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鄞州區集士港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