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時,全世界的觀眾都領略到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出的有關戰爭情況的“24小時實時新聞”電視節目。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的最高領導人,美國的布什總統和伊拉克的薩達姆總統,都通過CNN電視不僅向對方傳達信息,并且還通過觀看CNN電視節目了解戰爭狀況。由于CNN電視新聞的時效性以及滾動播放,一時間,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把CNN當作當今世界報道國際事件和新聞速度最快、內容最新的信息來源。很快,CNN電視臺的國際新聞就被廣泛稱為領導全球新聞的領袖。結果,具有60多年歷史的英國BBC不得不推出“BBC環球電視服務”節目,以便同CNN電視臺的國際新聞節目爭奪國際電視市場。世界媒體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也把他下屬的SKY、STAR和FOX三個頻道的新聞合在一起,組建龐大的新聞電視網來與CNN抗爭。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在眾多的國際政治事件中,CNN電視臺的國際新聞對各國的外交活動顯得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以至于有政治家將CNN說成是“聯合國15國成員組成的‘安全理事會’中的第16個成員”。還有人將CNN電視比喻成“外交掮客”或“電視外交大臣”。美國前國防部長施萊辛格說,在后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制于“情緒與形象”。在這個時代,政策,特別是在民主國家,越來越受制于電視屏幕閃爍的畫面。美國媒體不再僅僅是觀察者和信使,它們現在成了政府中的主要演員。處在新聞實時報道中的人是沒有時間思考的,政府作出反應的時間被壓縮了,CNN 24小時廣播改變了每日新聞周期的觀念、處理突發事件的節奏??傊珻NN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政治家對它潛在的影響和力量也表現得越來越重視。
在當今世界,仿佛哪里有了CNN電視鏡頭,哪里就有新聞故事;反之,哪里沒有CNN電視鏡頭,哪里就沒有新聞故事。顯然,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議程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于是,“CNN效應”的神話誕生了。也就是說,如果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危機事件,要想得到美國政府的軍事干涉,就必須先要有CNN的關注和幫助,否則,就等于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就是“CNN效應”的神話。
CNN的地位在國際上不斷提高,它不僅成為人們觀看和了解世界動態的主要窗口,還是影響和決定國際事件中媒體議程的輿論領袖。毫無疑問,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國際政治、外交活動受到或多或少的沖擊。凡在國際事件中新聞媒體能夠對政府政策構成影響的案例,就會被稱為“CNN效應”。比如,不少學者認為1991年海灣戰爭造成的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人的難民營,在媒體富有同情的、連續不斷的報道下,美國政府終于改變了原來的“不介入”政策,最終還是采取了軍事干涉行動;1992年索馬里出現“饑餓難民”危機時,仿佛在媒體的渲染和鼓動下,美國政府不得不出兵28000人進行軍事干涉;同樣,當媒體的鏡頭拍攝到美國士兵的尸體被憤怒的人群拖拽在異國他鄉的大街上后,美國政府又不得不匆忙停止軍事行動。看起來,“媒體力量”或“CNN效應”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客觀地來說,“CNN效應”對政府政策的影響,更主要的是表現在,當政府決策者對某一事件的態度表現出猶豫不定時,媒體能起到對決策者施加壓力和敦促其采取行動的作用;一旦政府決策者對任何事件采取果斷政策后,媒體的主要功能便是為政府政策的實施充當支持者而不是反對者。由此可見,在媒體與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并非總是媒體牽著政策的鼻子走,相反,通常是政策牽著媒體的鼻子走。以庫爾德人難民危機的報道為例,盡管媒體采取了同情和敦促式的報道手法,大量使用煽情電視畫面和新聞話語,例如:兒童、婦女、饑餓、疾病等,布什政府卻遲遲沒有采取行動。一直到后來,美國在海灣戰爭的同盟國,北約的成員國土耳其政府針對庫爾德人難民潮問題,向美國政府多次交涉并敦促其采取行動后,布什政府才開始考慮調整“不介入”的政策。不言而喻,布什政府突然改變政策,更多是出于“地緣政治”的擔憂和考慮。至于布什總統本人到底有沒有受到媒體鏡頭的影響,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可以肯定,當美國政府決定采取軍事行動時,公眾支持政府政策的輿論早已被媒體制造好了。
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在12年中,一共有8次大規模的對外軍事行動:1991年海灣戰爭、1992年入侵索馬里、1994年入侵海地、1995年空中轟炸波黑、1998年對伊拉克實行空中轟炸和導彈襲擊、1999年空中轟炸南斯拉夫、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不難看出,對于所有這些軍事行動,媒體的影響力主要表現為:制造同意,即在國際、國內輿論中為政府政策的實施充當吹鼓手或“催速劑”。所以,與其說媒體影響政府的政策,還不如說政府的政策在引導媒體,而后,媒體又根據政府的聲音去制造公眾輿論。事實表明,凡是對政府決策者沒有吸引力的問題,也很難引起媒體興趣;同樣,凡是政府決策者愿意關注的事件,自然也就成了媒體的焦點。
(袁璞摘自《四川外語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