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梅天氣半陰晴
清朝時的方苞和姚鼐是桐城派文學的代表人物。某日,兩人同赴一戶酒店小酌,酒后閑談,觸及時令。當時正值黃梅季節。方苞說黃梅季節多雨,姚鼐卻非說黃梅季節多晴。
方苞說:“宋詩有言:‘黃梅時節家家雨。’你難道不知道?”
姚鼐反詰道:“宋詩里‘梅子黃時日日晴’句,你忘記了?”
兩人誰也無法說服誰。
主人聽了他們的爭辯,笑著打圓場:“兩位說的都不錯,可惜的是你們都忘了另外一句宋詩,不然,就不會吵起來了。”
“哪句呀?”兩人急問。
“熟梅天氣半陰晴。”
方、姚兩人聽后,大笑言歡。
原來,三人就黃梅天氣的爭論各有所本。方苞所引“黃梅時節家家雨”出自宋人趙師秀的《約客》,全詩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姚鼐所引的詩句出自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而小店主人所引“熟梅天氣半陰晴”一句,出自宋人戴敏所作《初夏游張園》,全詩是:“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睛。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方、姚以宋詩為據相爭,主人引宋詩為證調停,用幽默的語言、充滿哲理的思辨,機巧地化解了矛盾。
節氣聯
明代江南有一位進士出身的知府,頗有文才,善對聯。一日,他出外郊游,有一位農民手扶犁杖,在道旁出一上聯求對:
一犁耕破路邊土,今日芒種;
知府沉思片刻,對出下聯:
雙手捧住爐中火,明朝大寒。
農夫聽后,連連點頭,稱贊說:
“對得好,對得妙!”
相傳投降清人的明代大臣洪承疇在“谷雨”這天與人對弈,隨口吟一上聯: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谷雨;
弈者續道:
兩朝領袖,他年何以辨清明。
巧用“清明”,一語雙關,諷其失義折節,意味深長。
清人葉初春在廣東做縣令時,貪贓枉法。正月十五觀燈這天,一燈棚掛出上聯:
霜降遭風,田野難容老葉;
良久無人敢答,有一秀才上前大筆一揮,補上下聯:
元宵遇雨,萬民皆怨初春。
用節氣和節日特點,嵌姓名,指桑罵槐,痛快淋漓,圍觀者掌聲如潮。
(錢浚民摘自《甘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