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石油企業來說,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護無疑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如何實現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雙贏”,近年來,延長石油集團吳起采油廠通過深入研究和探索,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企業實際的獨特的工作路子,那就是堅持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護并重、同行的原則,采取“誰破壞、誰負責、誰治理”的得力措施,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做到了還清舊帳、不欠新帳。該廠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已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一個“井建碧州上,人在畫中游”的綠色企業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石油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
吳起采油廠地處全國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吳起縣,在破解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護難題中,吳起采油廠站在發展戰略的高度,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企業的眼前利益,提出了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在油田開發中的生產道路、井位選擇盡量避開退耕還林地塊和水源保護區,并通過積極開展生態油區建設、清潔文明井場建設、文明油區、花園式井站等創建評比活動,大大營造了人人關注環保,人人為環保做貢獻的良好氛圍。并按照“誰破壞、誰負責、誰治理”的原則,2005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超過6000萬元,確定每年的3月份為植樹月,對所有石油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集中治理。并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保護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統一廣大職工的思想。
近日,筆者走進吳起采油廠洛河作業區,經過一條20余公里的黑色油路,就進入了采油一大隊的生產區域,砂石路兩旁均勻分布的樹木隨公路的走勢形成一條蜿蜒的綠色長廊,翠綠的樹枝隨風搖曳。車子每勻速行駛8至10分鐘,公路兩側映現出整齊清潔文明井場,這些清潔文明井場建設幾乎固定模式:磚砌的圍墻,井廠內統一建雨水蒸發池、污油回收池、倒油槽“兩池一槽”,圍墻內外是生長旺盛的側柏、油松等長青樹種,職工生活區多為三間五間不等的平板房。每一井場內都有三三兩兩紅色工服的影子,他們或掃院子、或擦洗保養設備。特別引起注意的是,每一井場外都有一塊覆蓋著白色地膜的空地,已有瓜果蔬菜的秧苗露出地面。隨行的大隊長告訴我們,這是職工的蔬菜地,也是“責任田”,既起到美化井場周圍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實現了自給自足,解決夏秋兩季職工的吃菜問題。采油工張海說,管理“責任田”是工作之余的消遣,既是勞動鍛煉,還能陶冶情操。尤其是吃著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的果實,那真的是一種完美的享受。采油工們還說,環境保護無小事,不光植樹種草就是對環保的貢獻,只要是營造和諧、綠色的行為,都是對環保的貢獻。
還清舊帳 不欠新帳
只有十幾個年頭發展經歷的吳起采油廠目前開發面積超過1000多平方公里,生產油井達3000余口,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開發初期由于受技術、資金,尤其是環境保護意識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環境破壞。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吳起采油廠面對連續上產、拓展資源面積的巨大壓力,始終堅持同步狠抓環境保護工作,適時提出了“還清舊帳、不欠新帳”的工作要求,一起凝聚力量。2006年底前,石油開發過程中所有涉及到的環境破壞全部得到彌補和整改。
隨著重組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管理日趨規范的吳起采油廠在抓環境保護工作中,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基礎建設,在原油管輸、油田注水、節能減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吳起采油廠主管安全環保的紀委書記胡志恩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該廠正加足馬力建設2個40萬噸聯合站、1個20萬噸聯合站,年內全部投入使用,全面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三夏的陜北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美景,走進全國退耕還林示范縣的吳起縣,12萬吳起兒女10年浴血奮戰給吳起的行政版圖鑲嵌了一道翠綠的“金”邊。穿梭在洛河以北1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碧綠的山峁溝壑間星羅棋布地分布著橘紅色的鉆塔和抽油機,轟鳴的鉆機聲,給這片青翠的黃土地更增添了生機。所到之處,都給人一種“井建碧州上,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意境。人們說,這綠色是吳起人生存的基礎,橘紅色的抽油機是吳起人生活的希望……
(作者單位: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吳起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