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各國正在規劃和實施適應信息時代的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絡,并相互連成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絡Internet。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新的信息網絡革命,它將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的沖擊更為巨大,它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學習方式。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
Internet當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在網絡中能夠自由的傳播,這樣,當網絡的一部分遭到襲擊時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夠正常運轉。當這種思想變成現在的Internet事實之后,使你在網上實施言論控制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情。在這里,還沒有政府機構誕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領導和主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網絡的一部分。沒有誰獨自擁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沒有一個最終的管理者。在這當中,誰都沒有絕對發言權,沒有誰說了算。但同時,誰又都有發言權。這樣,Internet成了一個容許真正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徹底“民主”(或無政府主義)的地方。
網絡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這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還是沒有法律規范,沒有道德規范的社會,人們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體驗來約束自己。這對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突,使之約束力明顯下降。從歷史的運動來看,人類社會規范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這表現為道德規范的適用對象的范圍在總體上趨于提高和擴大。網絡世界的發展對形成和發展道德標準,制定新的規范開拓了新領域,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網絡中,同樣需要教養,網絡行為和其它的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絡行為的方方面面,從電子郵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訊網絡協議,到字母的大小寫,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范。例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等等。
具體的道德規范在量上的積聚并不是無止境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向法律法規的轉化。科技的發展使得計算機日益成為百姓化的工具,網絡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獨立的虛擬空間,網絡犯罪就孳生于此。由于網絡犯罪可以不親臨現場的間接性等特點,表現出形式多樣的網絡犯罪。1.網絡入侵,散布破壞性病毒、邏輯炸彈或者放置后門程序犯罪;2. 網絡入侵,偷窺、復制、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信息犯罪;3.網絡詐騙、教唆犯罪 ;4.網絡侮辱、誹謗與恐嚇犯罪;5.網絡色情傳播犯罪。
同傳統的犯罪相比,網絡犯罪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
1. 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就電子郵件而言,比起傳統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國外的郵件。網絡的發展,只要敲一下鍵盤,幾秒種就可以把電子郵件發給眾多的人。理論上而言,接受者是全世界的人。
2.互動性、隱蔽性高,取證困難。網絡發展形成了一個虛擬的電腦空間,既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空間界限,使得雙向性、多向性交流傳播成為可能。在這個虛擬空間里對所有事物的描述都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碼數據,因此誰掌握了密碼就等于獲得了對財產等權利的控制權,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陸網站。
3.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從國防、電力到銀行和電話系統現在都是數字化、網絡化,一旦這些部門遭到侵入和破壞,后果將不可設想。
4.網絡犯罪是典型的計算機犯罪。因此許多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規范,力求規范團體和個體在網上的行為和關系。
計算機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造福人類,又可無情地損害人類。 當然網絡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不可能一夜之間形成,所以在評價它的影響時要求我們既要有一種超前意識,又要有一種現實的態度。在我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我們就應該認真研究它可能并已經帶來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復雜性影響,考慮利用網絡對社會輿論進行必要的引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環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保證我國網絡建設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