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森博士 (Dr.JamesC.Dobson) :知名家庭教育專家。他所創立的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如今是美國最大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機構。杜布森博士為本刊撰寫家庭教育類文章。
教養兒女的目的,不是要培植言聽計從的小機器人,而是依其生來具有的本質,慢慢將之塑造為成熟、負責、有敬畏的成人。
在凡事講求寬容的1950年代,出版了一本教養子女的書,名叫《兩歲到五歲的孩子》,其中包括一篇路瑟·伍德博士所寫的文章,內容大致是:
當你那學齡前的孩子罵你是“王八蛋”或威脅要把你踢出去時,你要怎么辦?責備他、處罰他,或沉著以對?伍德博士建議,最好又最迅速的策略,就是體諒。等幼童的敵意消失了,破壞的意圖也會跟著不見,其本能的愛心與柔情就有機會萌芽生長。一旦孩子到了六七歲,父母就可以適當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已夠大了,不應該再向父母出言不遜。
他接著又奉勸做父母的要有心理準備,以應付外來的苛責。他說:“但這策略需要寬廣的心胸和相當的冷靜自制,特別當親戚朋友向你表示不以為然,并警告你這樣會養出撒野的孩子時?!?/p>
伍德博士所推薦的這種消極方式,我非常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親戚朋友可說得一點兒也不錯:你會養出撒野的孩子——而且可能一屋子都是!它意味著父母將在孩子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教導他們尊重權威的年歲袖手旁觀。
我深信孩童是照他們所領受的教導而學習并發展的,因此父母的任務是“教化”他們,使他們懂得禮貌及道德標準,行為得體。如果希望孩子具備和善、可親、感恩的特質,那么這些美德就須灌輸到其心思意念中——而不只是一廂情愿的期待。
簡而言之,遺傳并不能使孩子天生具有合宜的態度,我們必須替他們奠立品格的根基。
接下來,我們需要在極度權威與縱容松散的育兒方式中作選擇。事實上,這兩種極端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痕。在極度權威的那一端,孩童處處受到壓制,飽受屈辱之苦,時時活在恐懼之中,也不能自己做會么決定。于是在他的性格上會留下“慣于倚賴——積怨在心——憤怒”的軌跡,到了青少年時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叛逆行為。
另一極端,因為缺乏權威的引導,孩子從童稚之齡就凡事自己作主,他以為世界都是繞著他團團轉的。他往往對最親近的人表現出極度的鄙夷輕蔑。并且最終導致缺乏基本的與人相處的能力。
最健康的管教子女方式,是介于這兩極中間的安全地段。如何在這兩極中找出中庸之道?要知道,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培育十全十美的孩子。他們終究還是孩子,有時會表現得愚蠢、懶惰、自私,甚至還會粗暴無禮,但這都正常。
我的重點是:教養兒女的目的,不是要培植言聽計從的小機器人,而是依其生來具有的本質,慢慢將之塑造為成熟、負責、有敬畏的成人。這是一個長達二十年之久的過程,其中時有進展、挫折、成功與失敗。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幼稚開始轉化為成熟,以前所栽種的開始滋長為嫩綠的新芽。
這其中,培養孩子心存敬畏很重要,你必須意識到:
第一,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奠立了他對所接觸的任何形式的權威的基本態度。舉例來說,老師很快就能分辨哪個學生在家中被容許目無尊長——因為他們在家中的態度會直接帶到教室來。
第二,如果你希望兒女進入青少年時期后仍接受你的價值觀,你就得在他們年幼時表現得值得他們尊敬。比如誠實,信守承諾,尊重配偶,為孩子的行為立界限等等。如果孩子在頭十五年能成功地蔑視你的權威,并頑強地反抗你的領導權,那他必然會對你所代表的一切產生輕蔑的反感。他會想:“笨老爹,笨老媽!我輕易就可以把你們耍得團團轉。你們當然很愛我羅,不過我覺得你們也真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