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判斷和選擇,學會明辨的同時,也學會困惑。
一位5歲男孩媽媽的疑惑
這個問題是關于《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的。藤藤讀該書有三遍了。有一天,他對我說:“我不喜歡狐貍爸爸,因為他偷吃別人的東西!”
我說:“如果他不去偷博吉斯的雞,他們全家都會被餓死。”
藤藤:“那他也不應該去偷東西。”
我試著說:“狐貍住的地方原來是樹林,狐貍有足夠的食物。后來博吉斯把樹林砍伐了,辦起農場,搞得狐貍一家和其他動物們沒有了食物來源,它們又不能等著餓死,所以只好去偷。”
盡管如此,藤藤還是堅持狐貍爸爸不應該去偷別人的東西!
阿甲和你一起討論
看得出來,孩子喜歡《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但他卻聲稱不喜歡主人公狐貍爸爸,因為他偷東西。這說明孩子“困惑”了,而且表達出來了。
我們常常教孩子偷東西是“壞”的,但某本書卻在夸偷東西的人,而這本書居然讓人很想看。這本身是很讓人困惑的事情。這是一種很模糊、復雜的倫理觀。
藤藤說“我不喜歡狐貍爸爸”。這是他的表達方式,是對故事的反思。
在過去的習慣上,我們往往希望一個故事“教會”孩子某種道理,而孩子不接受這種道理,我們反而覺得孩子有點兒不正常。
在兒童作家達爾看來,故事不是為了“教會”孩子既定的東西,而是“引發”孩子去否定既定的東西,讓思維從不確定性中獲得釋放,產生更好的創意。
我們可以重新構思一個不偷東西的狐貍爸爸的故事,讓孩子嘗試開展思路,給狐貍一家一些建議。我相信孩子會有不少新的想法。拋離了故事的主題,也沒有關系,因為重要的是引發想象,不是讓結論固化。我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故事的情境進行合理化的分析、設定,讓孩子在這種情境中面臨選擇。
優秀的兒童故事,往往就是讓孩子們去體驗某種“真實”,讓孩子們學會判斷和選擇,學會明辨的同時,也學會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