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俊臣的殘酷
在中國歷史上,靠整人起家的人不勝枚舉。一些人為了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采用種種極為卑鄙的手段瘋狂地迫害他人,以于成為迫害狂。有人說,善惡有報的想法是人們一種愿望而已,我覺得并非如此。我認為善惡有報是一種概率,你作惡多端,別人也會以牙還牙,你積德行善,別人會投桃報李。惡人有逍遙法外的,但大多數惡人的下場是可悲的、可恥的,很多惡人會遺臭萬年的。
來俊臣是唐武則天時期著名的酷吏,他曾任司仆少卿、侍御史、左臺御史中丞等職。他是典型的迫害狂,被他定罪冤殺的有一千多家,按當時一人治罪牽連幾十人或上百人的情況來推算,被他冤殺的有幾萬到十幾萬人。來俊臣熱衷于整人害人的“理由”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他整人只是為了排斥異己,打擊政敵并不稀奇,那是封建社會的官場痼疾,可是他并非如此。來俊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大色狼,他男性荷爾蒙病態分泌過多,以至欲火攻心,成了色情狂。他有一個惡癖,對大姑娘并不是最感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別人的妻妾,別人妻妾有漂亮的,他都千方百計地奪取,慣用的手法是指使別人羅織罪名上告,然后他便采用酷刑迫使別人認罪?!稓v代通鑒》中記載,自宰相以下的官吏,來俊臣都登記姓名按順序奪取他們的妻妾??梢娝儜B已達到多么瘋狂的地步。他還厚顏無恥地說自己采花求色之才可比石勒。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武則天時期,受到了重用,他像瘋狗一樣四處咬人,十分囂張。人落到了他手里,如同下了地獄,在地獄里來俊臣就是閻王,他想怎么整你就怎么整你。在這里,正義、法律、人道是不存在的,只有一群惡魔的隨心所欲。所以,在當時,當來俊臣的同僚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因為你不知啥時,人家會看中你的妻妾,你的妻妾讓人看上了,你就要倒霉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由此,很容易讓人聯想某些單位出現的色狼和淫棍,他們專門盯女同事或同事的妻子,下流無恥,豬狗不如,還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有能耐。最后落得個臭名昭著,人人把他當成臭狗屎,惟恐避之不及。某單位有一位色狼被免了職,人們高興得大擺宴席。我想,對于色狼,大家要提高警惕才好,且不可當成小事。否則,沒準真的會冒出類似來俊臣的人物,那么麻煩就大了。
孟子曾與他的弟子告子針對人性進行辯論。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庇终f:“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贝搜詷O是。來俊臣以逼供為趣,以施暴為勇,以殺人為樂,以作惡為榮,已經沒有人性可言,對于這樣韻人,誰都是有理說不清的,落到他們手里,就算倒霉了。來俊臣與司刑評事萬國俊,共同撰寫了《羅織經》,實際上就是“整人經”、“害人經”,羅織經教他們的門徒如何編造罪狀、安排情節、描繪細節,陷害無辜的人。他們還爭相發明了刑訊辦法,如“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名目繁多,可謂整人有術??梢?,害人得有了理論指導,那是多么的可怕。
在用刑上,來俊之流更是無所不用其極,什么損招、狠招、壞招都使得出來,在這方面,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有的用椽子串連人的手腳,再朝一個方向旋轉,叫做“鳳凰曬翅”,有的用東西固定人的腰部,將脖子的枷向前反拉,叫做“驢駒拔撅”,有的讓人跪在地上,在枷上壘瓦,叫做“仙人獻果”,有的讓人立在高木臺子上,從后面拉住脖子上的枷,叫做“玉女登梯”,有的將人倒吊,在腦袋上掛石頭,有的用醋灌鼻孔;有的用鐵圈套住腦袋,在腦袋和鐵圈之間釘楔子。每次有囚犯來,就先到刑具陳列室,讓他們觀看。囚犯們看了,都兩腿發抖,冷汗直冒,精神崩潰,再清白的人也都乖乖認罪。所以,來俊臣說誰有罪,誰就有罪,很少有逃過劫數的。
來俊臣之流殘忍與野蠻,使囚犯感到生不如死,所以很多人都選擇招供,寧愿死也不愿受罪。所以,酷刑之下,多有冤魂,熱衷酷刑的人,則是人格惡劣的小人,喪失人性的惡人,心理變態的病人。但是,酷刑能否時興,與當時的政治氣候密切相關。其實,來俊臣只是表面,酷刑的真正發起者是武則天。武則天在徐敬業造反以后,就懷疑天下人多半想謀害自己,此外,自己長期專權,在宮內行為不端,她知道李姓宗室大臣怨恨他,心里不服。于是武則天便以大肆誅殺群臣的辦法來威懾他們。所以,只要誅殺李室江山的臣子,她就高興了,心里有了一種安全感,至于他們是否真的有罪,她就裝糊涂了,只要招供就可以殺,以解心頭之恨。所以,武則天發起了告密運動,有告密的人,官府提供車馬,供應五品官的食物,所說的符合旨意,就破格授予官職。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擁而起。人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皇皇不可終日。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人乘勢起家,他們得到武則天的重用,被授予特權,大興酷刑。有時為了平息當時人們的不滿和怨恨,武則天裝模作樣地下旨來赦免一些犯人。每次赦令來到之后,來俊臣就把重犯殺死,然后宣布赦令。武則天不但對此不反對,反而認為來俊臣忠心耿耿,更加寵信。興告密,施酷刑,米俊臣只是打手,而武則天才是后臺。從這里,可見武則天虛偽與狡詐。來俊臣等一批酷吏的存在,不能不說是武則天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有了武則天的撐腰,來俊臣更加有恃無恐。小人得勢之后,往往認為自己在天下所向無敵了。這是小人的淺薄。來俊臣害人嘗到甜頭,于是變本加厲,迫害的對象越來越升級,最后他打起了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的主意,這次他遇到了對手,這些人哪會買來俊臣的帳,沒待來俊臣動手,諸王以其道還治其人之身,先下手告他圖謀不軌,把來俊臣下了大獄。在武則天看來,來俊臣在實施殺伐計劃中是有功的,她想保護來俊臣,可當她得知天下人無不痛恨來俊臣的時候,她做出了另一種決定。讓來俊臣當替罪羊,以平息天下的怨氣。于是,他不但要殺來俊臣,還要誅殺來俊臣全族。來俊臣在她的手里,被充分地開發利用,重用和滅族只在一念之間。來俊臣是害人精,但也是被害者。不知他最后是否清楚,他在武則天的手中是一顆棋子而已。她起用來俊臣來震懾群臣,又殺了來俊臣收買人心。這個算盤打得精妙極了。
來俊臣在瘋狂之后遭到了應有的報應。他在街市上被斬首,仇人爭相來吃他的肉,轉眼間就吃完了。人到了這樣的下場真是可悲至極了。
和珅的貪婪
這幾年,和珅的大名借助于媒體的傳播而家喻戶曉,王剛演和珅演出了名,也演上了癮??赐晖鮿傃莸膽颍缓笸芳鄬φ?,覺得導演選王剛演和珅別具慧眼。“事實上,王剛與歷史上的和王申確實有很多相像之處,依在下愚見,就形神而言,王剛確實可稱得上和珅第二,理由是:第一,歷史上的和珅伶牙利齒、巧舌如簧,而王剛乃有國嘴之稱,想必口齒不在和珅之下。第二,歷史上的和珅長相端正,儀表不凡,風度翩翩,一表人才,而王剛長得也不賴,風度亦不凡。想必兩人也不相上下。第三,和坤背書水平很高,“四書”、“五經”熟記于心,而王剛曾講過評書,我想背書能力不在和珅之下。第四,和珅反應機敏,頭腦靈活,而王剛確實不笨,主持節目時反應挺快的,這一點觀眾大多認可。致于和珅的貪,則與王剛無關了,這一點須鄭重聲明,以免侵犯王剛的名譽權。我覺得,電視劇中和珅頗有可愛之處,這是電視劇的高明之處。和珅不是一個臉譜,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走近和珅,他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和珅出身普通,并非出身名門貴族。史載,和王申字致齋,姓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五年出生于北京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他的先祖噶哈察鸞在清初就投奔到努爾哈赤麾下,他父親的曾祖父在一次圍攻戰中第一個登上城樓,因而被賜予勇士稱號,并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他的叔祖曾以佐領的身份,參加過平定準噶爾的戰爭,到和珅父親常保時,追敘這一戰功,加授了一等云騎尉的爵位。這樣的家庭在旗人中是很普通的。因此和珅小時候家庭并不寬裕,和珅與那些權貴富豪相比各方面都遠遠不如。和珅到了讀書年齡,他父親送他到當時內務府主辦的官學就讀。學校師資力量很強,教師的素質也很高,和珅在此讀書十年。他自幼聰敏,又很機靈,是同窗的佼佼者,他在頗具名望的吳省蘭、吳省欽等教師的指點下,還學會作詩填詞。用現在的話說也算一個作家。
此時,和珅20歲,從就事論事角度講,和珅出身很普通,祖輩都是勇敢的戰士,學習也好,完全可以評上“三好學生”,就是這樣一個“根紅苗壯”的人卻成為歷史上的巨貪,確實令人唏噓不已。怎樣看出身與腐敗的關系呢?貧賤出身就必然導致腐敗產生嗎?不是。富貴出身必然導致腐敗出現嗎?也不是。實際上,出身與腐敗無關。一個好人放在貪賄的環境中,極容易發生腐?。灰粋€壞人放在清廉的環境中,很難發生腐敗。人的出身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而環境卻很容易改變一個人。在清朝乾隆年間,貪賄之風已經盛行,和珅位高權重,成為巨貪,這在封建歷史上是司空見慣的。
歷史的真相往往與我們的想象相左。和珅進入官場,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通過行賄、走門子等不正當手段實現的。事實上,他當初入官場主要是憑其對“四書”的熟悉和口齒伶俐。和珅20歲時,被挑選去給乾隆皇帝當鑾儀衛聽差,就是儀仗隊的一個小卒,地位卑微。一般來講,干這個活沒有多大出息,然而,和珅卻成為一名幸運者。有一次,和珅與眾多侍衛一道隨從乾隆皇帝出宮。大駕急于起行之際,倉猝間找不到皇帝專用的黃龍傘蓋。乾隆當然生氣了,就隨口借用《論語》上的一句話發問:“是誰之過歟?在場的人大多沒讀過書,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不知皇上問的是啥意思,更不知如何回答。突然,只聽和珅口齒清楚地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边@句話,正好是《四書》對上句話的注解:“豈非典守者之過邪?”被和珅巧妙的變通,剛在這個場合上,顯得自然貼切。乾隆吃驚之余,看了看這個出語不凡的青年,相貌俊秀,舉止合度,于是心里便很器重和珅。從那以后,乾隆讓和珅總管儀仗隊。實際上,和珅巧妙回答了皇帝的問題,不亞于考上狀元,從此他走上仕途。乾隆四十年,又升為御前侍衛兼副都統。此后不斷升遷,先后任兵部尚書、崇文門稅務監督、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四軍全書總裁、文華殿大學士等。掌握大權達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時間里,他貪污的資財相當于八億兩白銀的財物,令人吃驚。在此不予贅述。
我想,乾隆在歷史上相對而言,算得上有政治遠見的皇帝,而且知識淵博。他看中了并重用了和珅,主要是看中了和珅的本事。他相了中和珅的才,也認可了和王申的相貌,選才貌雙全者為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說,作為乾隆這樣一個比較聰明的人,他不可能用一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窩囊廢。和珅連連升官,肯定有投機行為,但升官并非易事,和珅有能言善辯、善解人意的長處,而這種長處,正是乾隆所需要的。和珅是個馬屁精,而實踐證明,這拍馬屁是一門學問,要達到很到火候的地步并非易事。而和珅在這方面可謂出神入化。史載,和珅略通經史,生性乖巧,辦事利落,深得乾隆帝歡心。要不然,乾隆怎會給他那樣大的權力呢?皇子頤琰也就是嘉慶皇帝登基前,和珅想拍他馬屁,他派人給頤琰送去金玉如意,以表示自己擁戴之功。結果卻拍在了馬蹄子上,不但未受青睞,反而成了一條罪狀,被記了下來。待乾隆去世后,嘉慶帝便將和珅下獄。“能人”和珅最終還是江郎才盡,走上了不歸路。
白起的血腥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以善于用兵而聞名。白起年輕時就表現出超人的軍事才能,攻城掠地,屢戰屢勝?!妒酚洝酚涊d,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和魏國,殺敵二十四萬,俘虜了魏將公孫喜,占領了五個城邑。又進攻魏國,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個。在以后的幾年中,白起多次進攻趙國、楚國,占領了數十個城邑,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改為南郡。后來再次進攻魏國,俘虜了魏國三員大將,殺敵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把賈偃的士兵二萬余人淹死在黃河里,慘不忍睹。昭王四十三年,又進攻韓國,占領了五個城,殺敵五萬人。從以上戰役粗略統計,白起指揮軍隊殺死敵人四十余萬人,不難想象當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
兵書上說兵不厭詐,在軍事上使用欺詐手段是一種本事。歷史上,像宋襄公那樣在敵我作戰時講求公平較量的人被人們嘲笑為傻瓜笨蛋。使詐的高手往往能夠成為軍事家、將軍,白起贏得了戰爭,戰爭也改變了白起,長平之戰是白起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白起勝得太容易了。白起固然指揮有方,但更重要的是對方指揮無能,把戰爭的主動權白白送給了白起。當時,趙國和秦國交戰,趙國派老將廉頗帶兵,廉頗老謀深算,修筑了堅固的壁壘,固守不戰,使秦國沒有機會打敗趙軍。于是,秦國使用了反問計,說什么秦國人不怕廉頗,就怕趙括。這個糊弄小孩子的伎倆竟然令趙王信以為真。事實上,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擅長在戰場上用兵,就連他父母都不相信他,說他領軍必敗??哨w王求勝心切,認為廉頗沒有進取精神,要換人。趙括沒有指揮軍隊的經驗,就拿四十多萬士兵的生命當作試驗品。一試果然悲慘,大軍被人家裝進了設計好的口袋里。趙括突圍不成,自己中箭身亡。主帥沒了,趙軍亂了套。白起趁機采取了勸降之計,說什么你們投降吧,保證給你們一條生路。結果,趙軍四十萬軍隊信以為真,果真放下武器投降了??墒前灼鹌垓_了他們。這些降卒像捆麥桿一樣被捆了起來,眼睜睜看著秦兵挖好一個個坑,然后一個個被推進坑里活埋了。
戰爭往往使人性發生畸變。古代很多所謂將軍最后都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對于一個嗜殺成性的人來講,他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殺人。白起戰勝了趙國的軍隊,應該說是大獲全勝。對方的士兵放下了武器,說明他們已不是士兵,變成了老百姓。對于這些降卒,可以放他們回家當老百姓,也可以把他們吸納到軍隊中使其變為自己的士兵,也可以用來當苦工。總之沒有理由再將他們殺掉。
但白起顯然是覺得這場戰爭還不過癮,死的人還不夠多,于是,他下令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白起這樣殘忍,不能說是正常的軍事行為,而是一種個人的變態行為。這時白起已經變成了一個殺人的機器,在他的眼里,人的生命就和那地上的野草沒有什么分別。殺人是他最大的快樂之源。
白起的這次行動使趙國極為震驚。為求自保,趙國和韓國聯合起來,派蘇代去秦國使反問計,拉攏了秦國的應侯。這次,就輪到白起倒霉了。一次秦王攻打邯鄲,白起沒有聽秦王的命令。在秦王令其帶兵的時候,他對秦王使詐,謊稱有病不肯帶兵。這次使詐,他看錯了對象。秦王不是沒有反抗能力的降兵,他可是白起的主子,你白起再有本事只是人家的奴才而已。當主子的可以欺詐奴才,可奴才決不可欺詐主子,所以白起在劫難逃。加之秦國的應侯的算計,白起自然是必死無疑了。很快白起接到了秦王賜的自殺寶劍,白起這只手殺人無數了,這次,這只手用來殺自己,這的確是一種有趣的輪回。
應該說,白起之死是死在自己手中的。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很多人一旦有了權力,就不把人當人看,殺人如草芥。事情往往造成惡性循環,你殺我,那么我就想辦法殺你,你不仁,我就不義,你惡毒,我比你更惡毒。這使社會陷于血腥的殺戮之中,無止無休。在整個社會中,好像誰都不是安全的人,白起身經百戰,戰功卓著,但也難以自保。他臨死時說:“我做了什么傷天害理之事,蒼天要這樣懲罰我?!彼菩闹胁黄剑^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的確該死,長平一戰,趙軍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騙了他們,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就足夠讓我千刀萬剮!”白起罪該萬死,值得肯定的是,他臨死時說了一句真話。
呂布的極端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有萬夫不擋之勇,看“三英戰呂布”,像關羽、張飛這樣的頂尖的搏殺高手,再加上劉備,對他也是奈何不得,這就不能不讓人佩服其勇猛了。按說,這樣一位大英雄,可以開創一番事業的,可呂布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最終成為一個流星,還落得了一個無情無義的惡名。人常說,讀三國流眼淚,替古人擔憂,呂布被殺,確實令一些人大流眼淚的。
呂布是亂世英杰。西漢末年,群雄并起,大家各有各的旗號,割據一方。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只不過多了一個漢獻帝牌子而已,以此想充正宗,但是很多人還是不買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諸英雄想跟誰打天下,那就得憑自己的判斷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跟著感覺走。那時,時興“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其實就是說,你看準了誰是好主子就可以去投靠誰,不滿意時可以背棄原來的主子投靠新的主子。所以在當時,很多英雄豪杰都是背叛了原來的主子,投靠新主子才得到了重用。曹操最擅長吸納英雄豪杰,所以,他的手下,很多人都是投誠過來的人才,有文臣有武將。按說,人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前程,誰都想獲得榮華富貴,在當時,要想實現自己的愿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各軍事集團的興衰很難判斷。所以,呂布經過幾次換主子,是當時很時髦的做法,并不是只有他才這樣做。
問題是,呂布走了極端,違背了做人的基本游戲規則。他嗜殺成性,心狠手辣,不停地對他的主子制造血案,這就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了。當時刺使、騎尉丁原任用呂布為主簿,對他十分信任,也厚待了他。因為呂布武藝高超,董卓想收買他當助手,于是董卓以高官厚祿引誘呂布殺死丁原,呂布見利忘義,幾乎沒有做什么思想斗爭就一下子砍掉了丁原的腦袋,丁原死得莫名其妙。就是這樣一個見利忘義之人,董卓竟然奉為寶貝,還認他為義子。他沒有想到,丁原對呂布也不錯,最后讓呂布一刀結果了性命,你董卓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認為義子就保險了,這不是掩耳盜鈴嗎?果然,呂布想換主子的時候,董卓落得了和丁原同樣的下場。董卓死后,呂布受到了董卓手下人的報復。呂布兵敗長安后,想投奔袁紹,這時袁紹還是清醒的,他知道呂布的反復無常的性格,所以沒有接納他。
呂布后來投靠了劉備又背叛了劉備,投靠了曹操又背叛了曹操。呂布變成了一點信義也不講的人。其實,他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一種禍害,沒有人敢把他當朋友。呂布的手下陳登曾這樣比喻呂布,他說:“待將軍如同養虎,應當讓他吃飽了肉,若不吃飽了就要吃人?!眳尾季褪沁@樣的一只虎,所以沒有人再肯相信他。曹操極其愛惜將才,他捉到呂布后,有心想收降他,為自己所用。當時,大將張遼也是被俘的將領,曹操還是重用了他。可是,對于呂布,曹操雖然對他的不義有所警覺,但曹操對待戰將是比較大度的,往往不計前嫌,他有心把呂布收到自己麾下,于是他便征求劉備的意見。
呂布心直,他以為劉備會幫自己,因為他們曾以兄弟相稱,劉備在被紀靈包圍的關鍵時刻,呂布曾幫了劉備一把,使劉備化險為夷??墒?,當曹操征求劉備的意見時,劉備說一句:“明公,你不見呂布如何對待丁建陽董太師的嗎?”嚇得曹操打個冷戰。就這樣,呂布便必死無疑了。其實,在這個關鍵時刻,劉備的話一字千鈞,他說一句好話,就會救呂布一命,說一句壞話就會使呂布身首異處。劉備表面上賢德仁厚,可內心卻極為狡詐。他知道,這時要讓呂布幫了曹操,那么曹操的力量就更難以對抗了。為此,他內心早就想好了借刀殺人的辦法。他決不能讓呂布歸了曹操,于是,他提到了丁建陽和董太師,可謂捅到了要害之處。呂布臨死時,大罵劉各是人耳賊,不講信義。事實上正是如此,劉各也是一個非常不講信義的人,只是偽裝成講信義的樣子,騙了不少的人。所以,說呂布死于劉備之手并非沒有道理。而曹操也是一人反復無常的人,置人生死只是一念之間。
呂布死了。他死得很可憐,死得稀里糊涂。在當時最時興狡詐和虛偽的環境里,他的勇猛是無用的。在當時,不論是忠心還是背叛都需要一種智謀,而他不論是背叛還是忠心,都是直來直去,沒有一點掩蓋的地方,所以,他被人們當成了傻瓜,也當成了虎狼,他不但屢屢上別人的當,還落了一個不忠不義的惡名,想來,也夠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