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時候,河南這一帶稱豫州,因為位于當時九州的中心,所以又被稱為“中州”、“中原”、“中國”,當時的人們甚至認為,這里就是天地的中心。
河南人把自己腳下的土地叫中原,他們對任何事物下判斷的時候,不是說“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而是說“中”、“不中”。
這是一片平靜的沃土,黃河自西向東橫貫而過,澆灌了中原文明。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傳說皇帝就是河南人。炎帝、黃帝與蚩尤部落的兼并戰就爆發在中原。
戰爭以黃帝的勝利告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傳說黃帝去世前鑄造了銅鼎,用巨鼎鎮住了中原的氣脈,又用中原鎮住了九州八方。
后來,鼎成了最重要的禮器,不同階層用鼎的數量表示尊卑,天子用鼎最多,達九鼎。而有的鼎甚至代表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王權。
商代“饕餮乳釘紋方鼎”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作為國家重器的鼎。
春秋時代的“云紋銅禁”鏤空透雕達五層,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鑄造工藝——“失蠟法”。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失蠟法”鑄件。禁,是周代貴族擺放酒器的桌案,之所以叫“禁”,是為了告誡飲酒的人不可貪杯誤國。
遠古時代,農業生產是創造財富、推進文明的主要途徑,而那時的自然地理條件,往往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水平。
黃河及其支流在中原地區形成了巨大而肥沃的沖積平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連綿不絕的古代文明——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這些都是中國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的重要遺跡。
早期人類在器物上刻繪圖案,大多出于圖騰崇拜這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人們在挑戰自然的同時,也會面對天地玄黃產生許多猜測和幻想,創造出綺麗的宗教文化。
河南,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一個重要落腳點,東漢時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而后來,河南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傳播過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在嵩山少林寺,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面壁十年,創立了中國佛教主流——禪宗。少林寺還因僧眾尚武而名聞遐邇。
“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無數次的中原大戰像推土機,一次次將地面上的文明推倒,埋入地下,而重建新的輝煌。
而一把銅心鐵劍的出土,則把中國冶鐵史提早到2800年前。
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商代遺址中,人們發現了第一批甲骨文,它們反映了中國文字“六書”的造字規律,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
中原地區出土的玉器,多為商周兩代精工良琢之品,是當時人們通天地、祭鬼神的社稷重器;是權勢與地位的標志;是追求體膚不朽的工具。
七孔骨笛,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樂器,它的音孔位置計算準確,制作方法與今天的民族管樂器十分相似。
編鐘也有聲有色地展示出古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中原,從夏代到元代的3000年間,先后有二十多個王朝建都或遷都于此;全中國所有的館藏文物,河南就擁有八分之一,浩浩130萬件。
特殊的地理與歷史環境,使中原地區孕育了得天獨厚、悠久博大的歷史文化,并塑造了這一地區的獨特氣質——中原之氣。
今天看來,那些表面上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全無光彩,而在當年,它們的光澤曾照亮了上古時代。這些青銅器敦厚的質地、凝重奇特的造型以及美妙獰厲的紋飾,在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獨領風騷。
據考證,從春秋時期開始,歷代都有人仿制商周的青銅器,其中不乏能工巧匠。然而,無論怎樣費盡心機,都很難捕捉到中原之氣那古拙蒼勁的氣韻,大多有形無神。
即使是隨葬器皿或者生活用具,中原的就是中原的,透著樸實大氣,叫人過目難忘。
中原人的雙手,并不只擅長樸實粗獷的表達,有時同樣可以細致入微。
明清兩代,中國的象牙雕刻工藝在經歷了數千年發展之后,達到鼎盛。而中原地區的藝人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器等傳統工藝方面也精益求精,與前代相比有了很多變化和發展。
投資3億元興建的河南博物院,是河南省50年來最大的文化設施,中國目前三大現代博物館之一。這里,收藏著關于中原的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