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最容易觸景生情的是花或女人,于是不知哪位天才便第一個把女人和花聯系在一起,此后的文人,在描寫如花的美女時,詞藻華麗,美艷之極,如沉魚落雁、閉花羞月、艷若桃李、花枝招展、出水芙蓉、杏臉桃腮、海棠醉日、梨花帶雨等,然而,花開四季,芳香各異,動人的女人也各有千秋,不同的花,當配不同的人。
一、豆蔻:一般形容芳齡十幾歲的女子,身姿輕盈美好,好比含苞待放,在花枝隨風顫動的豆蔻。如杜牧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作者運用新穎獨到的比喻,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
二、桃花:嬌艷妖冶,嫵媚,給人以芳菲與溫馨。《詩經·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有賁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用桃花結子來暗示女子的出嫁。而《古今樂錄》中記載“晉王獻之愛妾名桃葉”,因此,桃或桃葉也指思念的佳人。最著名的要屬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傳神的描繪,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王昌齡的《春宮曲》中“昨夜風開露井桃”一句寫出了露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猶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寫的是春秋時息君夫人,又稱桃花夫人,“露桃”暗喻看花滿眼淚的桃花夫人的嬌面。
三、牡丹:百花之王,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她開在暮春,桃杏方盡之時。劉禹錫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能與牡丹相媲美的,除了《紅樓夢》中的寶釵,也只有楊貴妃了。李白《清平調》詞三首中,把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這樣,不須脂粉,天然絕色的楊妃與美麗的牡丹花同受君王的恩澤。
四、石榴花:似紅酒,讓人回味她的纏綿,沉醉于美麗的夢境中。萬楚《五日觀妓》“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文中用了夸張兼擬人,看那美人的眉毛綠瑩瑩的,那是從萱草奪來的顏色,裙子紅艷艷的,石榴花見了也不免要妒殺。
五、丁香:美麗憂郁,多愁善感。李商隱的《代贈二首》中有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作者借物喻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緘結不開的花蕾喻女子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六、荷花,又名芙蓉,有她內在的優雅,天生麗質,艷而不俗,出污泥而不染。王昌齡《采蓮曲二首》“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作者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武元衡《贈道者》“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里白蓮開”,夢中他仿佛看到這一女子來到越國的一條溪水邊,走進一群穿著紅色衣裳的浣紗女子中間,那風姿,那神韻,是這般炫人眼目,就像是開放在一片紅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婀娜嬌美。以蓮花比美人并不是武元衡的獨創,白居易也曾以蓮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李商隱“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七、梅花:冰清玉潔,在滾滾紅塵中,寧可孤獨,也絕不媚俗。宋代的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他酷愛梅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梅妻鶴子”。在《紅樓夢》中也只有妙玉才堪比此花,而武元衡在《贈道者》中“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女子所穿的是一身雪白的衣裳,作者以高雅、素潔的白梅來比擬女子的體態、風韻。
總之,女人如花,從含苞待放到鮮艷奪目,直到凋零花謝,都是為君而開,女人如花一般紅艷,而男人則像葉一般碧綠,有了紅花與綠葉,世界才變得美麗多彩,詩人的筆下才會奏出艷麗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