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多年來一直是高考中必考題,但因為鑒賞問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閱歷不同、感受能力有差異,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
從2002年高考起,詩歌鑒賞題型由以往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這類題重點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是E級。
教會學生鑒賞詩歌,并且能用優美的語言把審美體驗表達出來,就成了中學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問題。
其實詩歌鑒賞也和其它文學作品的鑒賞一樣,無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但詩歌鑒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關鍵是讀懂詩詞,讀懂之后還要組織語言文字正確答題。
讀懂詩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會分析詩題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從表達方式上看,它也無非是或記敘或議論或說明,一般是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詩詞的題目有長有短,有的長到好幾行,不要怕,越長越好解,題目長了就等于小序,詩幾乎就是換一種方式重寫一下。
如果出的題目是律詩,那就更好辦,因為律詩無論題目長短,它都有共同的幾乎像八股文一樣的要求:
(1)題目與內容必須完全一致。
(2)全詩必須始終環繞題目寫。
(3)題目的主旨須開門見山寫出。
(二) 不要忽視背景和注釋
無論哪一首詩,總是寫在一定的時空里,而選來考試的詩,不會是還沒有考證清楚的詩,所以注意試題中出現的注釋或背景就容易體會作者生活在什么時代,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表達的是什么情意。
如果給出了典故、名物的注釋,更要十分重視,詩人在寫作時常常拿前人的事來說事兒,一是為了思想感情含蓄,最主要的還是為了以盡可能少的語詞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這幾乎是詩詞寫作中的通例,在平時就要多注意積累常用典故、名物方面的知識。
(三)熟悉詩詞常用的修辭方法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象征、襯托。
(四) 知道詩詞意象的特定含義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情色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
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
有時,我們能看到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現。意象不但有傳統的色彩,而且有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同時,詩人們用意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五) 把握詩的意境
“意”用美學家李澤厚的話說,是“情”與“理”的統一,“境”則是“形”與“神”的統一。境,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沒有藝術形象,意境就成了無源之水。藝術形象要能成為動人意境的組成部分,必須具備“形”“神”兼備的條件。“形”指客觀事物的表象,“神”指客觀事物的本質。意即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一首詩應以意為主導,“意”的高下,對“境”的優劣起著決定作用。但詩中的“意”不應用概念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必須飽含濃郁的感情,是“表現”,不是“表白”。
把握詩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詩詞中的畫面和氣氛去體悟、理解詩人在此時此景(此地)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志。一些有生動形象而缺乏意境的詩詞,就是因為沒能提供一個富于暗示力的心理環境,不能使讀者從中體味到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在的心理感受。
在讀懂詩詞的基礎上要教會學生組織恰當的語言文字正確答題。
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這首詩寫的是什么,二是用什么技巧寫的,三是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每一方面都可再分成若干小點來答。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陂碾成塵?!鼻叭嗽u價這首詩說:”安石遺情詩外,其悲壯即寓閑談之中?!闭堊骱喴治?。
這首詠物詩,詠北陂杏花,塑造北陂杏花的形象,暗喻詩人自己。本題的解答,首先應從客觀上指出借助杏花寫人,運用象征手法這一特點再結合具體詩句,針對題眼答題。參考答案:詩人借助杏花形象,賦予其象征意義,并以“作雪”和“成塵”為喻,形成對比,用“縱被”和“絕勝”來強調,形象而深沉地表達了寧愿為理想現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壯感情。
總之,讀懂是基礎,組織好準確的語言,才能在考試中游刃有余,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