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系列散文之四)
我常常在夢中;看見大片大片的黃花,在無邊無際的黃色背景里,一個素衣的女子,滿面愁容,裊裊婷婷地向我走來,她是那么的美,美得讓人有點眩暈。這個女子常常在我的夢里出現,可她從沒有說過一句話,我不知道她是誰。
她為什么總是出現在我的夢中?為什么她的身后總有大片的黃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女子一定與我有著某種聯系。我夢中的美神,她是不是在暗示著什么?公元兩千零八年五月的一個夜晚,這個女子再次出現在我的夢中,我聽到她斷斷續續的吟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音漸行漸遠,瞬間消失在遙遠的天際。
我終于知道了,我夢中的美神,是我深愛著、仰慕著的女詩人。這個八百多年前的女詩人,她多次出現在我的夢中,是不是,我們有著前世之緣?我想是的。于是,我打開電腦,打下了這樣的一行字:“李清照:柔腸一寸愁千縷。”
一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占有很重要的一筆。她的詞,開創了中國婉約派詩詞的先河,是婉約派詩詞的詞宗。
然而,李清照的詞,總是透著無盡的愁。讀著她的詞,心中便有一絲莫名的傷感。我常想,李清照的詞,適合在綿綿的秋雨季節慢慢品讀,只有這樣,才能理解李清照,才能讀透李清照,才能看到一個真正的李清照。
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的詞是和愁字分不開的。恩愛夫妻兩地分居的相思之愁;四處漂泊、家破人亡的家愁;歷經戰亂、江山淪陷的國愁。她的一生,始終被紛繁的愁緒陪伴著,一縷愁緒一首詞,一聲嘆息一首詞,一滴淚水一首詞,是愁,伴著她,在文學的殿堂里邀游。
國愁、家愁、情愁,真可謂萬古愁心!
一個愁字,難道真地貫穿了李清照一生嗎?其實也未必,李清照的青少年時代,是幸福與快樂的。
李清照出生在書香之家,父親李格非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南宋韓漉《澗泉日記》卷下轉引他人評價說:“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馬遷)之后,一人而已。”這種評價有點夸張,但也足以說明,那時的李格非在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同樣出身名門,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宋史·李格非傳》稱其“亦善文”。在父母的熏陶下,李清照飽讀詩書,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值得慶幸的是,李清照的父母十分開明,不像其他的封建家庭那樣,將其鎖進深閨,描龍銹風,讀道德文章,然后待嫁。少年的李清照,是自由的,生活得無憂無慮,這從她初期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刻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一個天真無邪,貌美如花,情竇初開的少女,見到客人時羞羞答答的模樣,在詩中生動地展現出來。可以說。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世界是那樣的純凈透明、生活是那么的充滿著詩情畫意。生活對李清照而言,天空是湛藍的天空,陽光是燦爛的陽光,草地是綠色的草地,花朵是艷麗的花朵。生活,充滿了陽光和歡笑。
再看看這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一個黃昏,與朋友品酒歸來,沿著綠樹成蔭的小路,穿過亭臺樓閣,也許是酒的作用,微醉的少女,誤入藕花深處,荷葉亭亭,蓮花綻放,幾只鷗鷺因少女的到來,驚得翩翩飛起。這就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生活,活潑調皮、無憂無慮、性格活潑的李清照在詞中栩栩如生。
讀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我感到不可思議。在封建社會里,女子遵從的是三從四德,尤其是大家閨秀,基本是足不出戶,在許多古代文學作品和戲劇里,所有的女子的生活范圍大都圈定在閨房,或者是在自家的后花園內,可以說,古代的女子,就是養在籠子里的一只鳥。李清照卻恰恰相反,這與她的父母寬松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李格非夫婦的開明,造就了李清照活潑、率真的性格。
愛情是美好的,它是青春年少的男女人生中最為幸福的一段美好時光。然而,在古代,男女沒有愛情,他們的愛情基本上是后天培養的。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先結婚后戀愛。那個時代,男女是不準自由戀愛的,他們的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許多的男女為了追求婚姻自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是生命。
在愛情上,李清照是自由的。她的婚姻,與現代人的婚姻一般無二,可以說超前了八百多年。這在唐宋文學史上記載的女詩人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是一樁近乎完美的愛情經典。他們的愛情,從戀愛到結婚,基本上是自由的婚姻。沒有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也沒有后來陸游與唐婉的千古悲悔更沒有許仙與白娘子為追求愛情的坎坎坷坷。她與趙明誠,可謂是門當戶對,情投意合。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是古代愛情婚姻的典范。兩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才貌俱佳。據說,李清照待字閨閣時,就名動京城。那時的趙明誠還在太學里讀書,得知李清照才貌雙全,趙明誠夜不能寐,相思之情可見一斑。
據《瑯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由此可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也許是上天給了他們太多的眷顧,也許是一代詩人的橫空出世,都需要生活的磨難,李清照后來的生活,融進了太多的苦難。她的后半生,面對了夫妻別離,四處漂泊,情感折磨,江山淪落。在風雨飄搖的歲月里,李清照的心中總有一種無法排解的郁悶,一個“愁”字,像一張無形的網,緊緊地纏繞著她,相伴終生。
二
在后人看來,李清照的一生,似乎與愁結緣,說不清,道不完的愁始終纏繞著她。
其實,有些時候,愁也是一種幸福,愁也是一種愉悅,愁也是一種美好的夢和希望。青年時代的李清照,她的愁,就是一種甜蜜的愁。
這一時期的李清照,新婚燕爾,生活和諧,夫妻兩人閑時讀讀詩書,賦詩作詞,偶爾還欣賞欣賞自己收藏的金石古玩。這樣的生活,神仙也不過如此。
看看李清照的詞吧,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教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買一枝帶露的春花,插在鬢角,李清照說:你看看,我與花朵相比,誰更漂亮?婚后愛情的甜蜜,溢于言表。其實,這首詞既是在向丈夫的撒嬌,又是對自己青春美麗的展示。
不過,這樣甜蜜的愛情,隨著趙明誠的異地做官,甜蜜的愛情變成了相思之愁。于是,在李清照的詞中,布滿了淡淡的愁緒。可謂是:抽刀斬水水更流,忘了舊愁添新愁。當然,此時李清照的愁,是相思之愁,是甜蜜的愁。請看這首《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在外做官時,李清照十分孤獨。孤獨的李清照,并沒有像許許多多的留守在家的婦人那樣,整日倚門眺望,讓思念在漫長的等待中悄然離去。李清照把思念融進了她的詞中,把真摯的愛戀,無盡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
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被李清照的癡情所感動,更為李清照的藝術才華所折服。年少氣盛的趙明誠在為妻子真情所感動的同時,還有一點的不服氣。他想,你李清照能寫出如此卓絕的詩作,我趙明誠也能寫出。于是,他閉門謝客,苦思冥想,在三天時間內,寫出了數十首詞,并將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陰?重陽》摻雜其中,請友人點評,友人看后說:“洋洋數十首詞,一首佳,三旬更佳。”趙明誠問:“那三句?”友人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聽后,不覺長嘆一聲。這個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比翼雙飛的一對夫妻,雖然兩地分居,飽受相思之苦,但卻是苦中有甜。這樣的幸福,這樣的別離之愁,不是“苦中甜”三字所能涵蓋的。
青年時期的李清照,她的詞大多是吟詠美滿愛情與相思之苦。在李清照的詞中,傾訴別離之愁的詞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我常想,這樣的詞,也只有李清照能寫出來。自唐宋至今,女詩人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寫出這樣婉約的詞,非李清照莫屬。這是特定的歷史環境,獨特的人生體驗與坎坷的愛情所決定的。當然,也與個人的才情分不開的。
詞中少了些俏皮,少了些生活情趣。是的,此時的李清照,已不是天真爛漫的純情少女,也不是新婚燕爾的幸福新娘,而是夫妻久別后終日滿懷期待的少婦。新婚不久,趙明誠即離家外出,李清照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可想而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借泛舟消愁。“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可謂“家書抵萬金”。“月滿西樓”月夜思夫,憑欄望眺。“花自飄零水自流”,落花流水不解你的愁緒,自是飄零東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靖康之亂以前,李清照的愁,多是相思之愁。這種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愁,這種愁滋味是飽滿的、豐富的,愁中含著蜜,含著憧憬和希冀。這樣的愁,不是悲愁,不是痛苦的絕望之愁。正是有了這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緒,李清照的詞才日見純正,而且藝術修煉幾近爐火純青。
太多相思之愁,造就了李清照詩詞藝術的不斷攀升。也正是這種相思,使李清照的愛情生活過得格外的充實。這一時期,李清照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我想。
三
也許是李清照的婚姻太過美滿的緣故,在經歷了幸福的愛情生活之后,上天給她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讓她在生活美滿的中年,飽受了喪夫之痛。丈夫趙明誠的英年早逝,為李清照的愛情生活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揭開了大宋帝國歷史上極為屈辱的一頁。為避戰亂,李清照離開山東青州的愛巢,與趙明誠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建康知府,在建康任上,城里發生叛亂,趙明誠棄城而逃。為此他被朝廷撤職。1129年,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在赴任途中,不幸暴病而亡。
據說,在與丈夫趙明誠南渡逃亡的路上,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李清照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許多人認為,這首詞是李清照是寫給丈夫趙明誠的,對丈夫在建康臨陣脫逃的批評。這樣的理解,不能說是人們理解上的錯誤,但可以說是狹義的理解。其實,這首詞是李清照對朝廷置江山社稷而不顧,視國家和人民的安危為兒戲,倉皇南逃的抨擊。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為了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了彌補感情上的孤獨無依。在張汝舟的熱烈追求下,李清照再嫁張汝舟。這段婚姻,不僅沒有給李清照帶來情感上的依托,而且給李清照的感情生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毀了李清照一生清譽。
李清照與張汝舟結婚后,矛盾很快就出來了,而且迅速升級。李清照發現,張汝舟與自己結婚的目的,并不是愛她,而是為了她手中的文物字畫。李清照當然不愿讓趙明誠與自己用一生的心血收藏的文物落在一個卑鄙小人之手。于是,張汝舟心懷不滿,多次對李清照施以暴力。為了擺脫張汝舟,李清照決定與張汝舟離婚。
在中國社會里,只有男人休妻,那有女人休夫。所以,離婚的主動權在男人的手中,就算婚后夫妻感情不好,甚至遭到家庭暴力,妻子也只能忍氣吞聲,聽天由命。特別是宋代,法律明確規定,夫妻感情不合,作妻子的,不能主動提出離婚,如果妻子提出離婚,也必須要由男方寫出休書,離婚方能生效。李清照要離婚,張汝舟的所有打算就落了空,張汝舟當然不同意。
無奈之下,李清照決定告發張汝舟。妻子告丈夫,這又牽扯到一個法律問題。宋代的法律規定,如果丈夫獲罪,妻子就可以合法地與丈夫離婚,并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但宋朝法律還規定,妻子告丈夫,就算丈夫有罪被判處刑罰,那么,妻子也要坐牢兩年。
對于宋代的法律,李清照肯定非常清楚,但為了脫離苦海,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告倒張汝舟。李清照檢舉揭發張汝舟,說他的官職是虛報考試次數獲得的,這是欺君之罪。這件案子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據說,此案居然驚動了高宗皇帝,張汝舟最終獲罪,流放到廣西柳州。
李清照雖然擺脫了張汝舟這個小人的糾纏,但此事給李清照聲譽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王灼在《碧雞漫志》里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里說:“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
其實,李清照與張汝舟再婚,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李清照是個才華卓絕、性情孤傲,個性獨立,且感情細膩。張汝舟才學平平,人品一般,表面上看,此人彬彬有禮,實則內心猥瑣。既無才華,又不懂憐香惜玉。就算張汝舟不覬覦金石文物,兩人也未必能白頭偕老。可以說,兩人不在一個檔次,當然就不會有美滿的結局。
李清照的再婚,不能不說是她人生的悲劇。
四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公元1127年以后,李清照的愁,已不是閨中之愁,也沒有了相思之愁。此時李清照的愁,與早她200多年的李煜的家破國亡之愁,有著何等的相似。
丈夫趙明誠的英年早逝,獨自一人的孤獨漂泊,再婚后的迅速離婚,此時的李清照感情無依,山河淪落、風雨飄搖。情無所寄,朝廷軟弱,山河破碎,報國無門,這一切,都讓李清照徒添無限的愁苦。那愁,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是南宋皇帝趙構棄都再逃后,為避戰亂,李清照流亡到金華時寫的。國破家亡,丈夫逝世,自己孤獨漂泊。這樣凄涼的環境中,她內心充滿了愁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那種傷時憂世、漂泊無依的郁悶之情,凝重而洶涌。自此之后,國破家亡之愁,一直籠罩在李清照的心頭。
可以說,李請照的愁,是她自尋苦惱。按說,她一個孤獨的女人,家國大事,不是她所能左右的。在那個時代,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她也不是朝廷官員,沒有社會地位,就算是官員,也都退避三舍,不愿議論朝政,惟恐惹禍上身。
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就在于她不畏權勢,敢于仗義執言。在這一點上,李靖照的愛國之心絕不在陸游、岳飛、辛棄疾之下。1133年,高宗打算派人到金國去探視徽、欽二帝,順便商議求和之事。但朝中大臣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告奮勇,愿冒險一去。李清照聞此十分激動,并作了一首《上樞密韓肖胄》長詩相贈。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原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入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浙江金華避難時,曾登臨“八詠樓”。李清照站在樓上,遙望這殘存的半壁江山,感慨萬千,情不自禁,寫下了氣勢磅礴的《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如果你沒有讀過這首詩,如果你不知道作者是誰,我相信,沒有人會想到這首詩是出自一個女人之手。是啊!詩中的氣勢,根本看不出是一個漂泊流浪、孤獨無依的女人所作。如果說是出自岳飛之手,倒更容易讓人相信。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女詩人的形象!
一個生活在亂世中的女人,在承受著生活的磨難的同時,卻胸懷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亂世中疾呼吶喊。看看她這首彪炳文學史冊,堪稱空前絕后的詩作《聲聲慢》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心中的愁,雖然沒有說破,但通篇看來,字字含愁,景景含愁。雖沒有傷心的淚水,但讀來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痛等等,一個“愁”字確實難以概括。這愁,是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一是蘇軾愁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兒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是家國天下之愁,是國計民生之愁啊!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在深深的苦痛中,感情生活的挫折,國家民族的危亡,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此后,李清照致力于《金石錄》著錄,經過李清照的不斷增補修訂,《金石錄》終于成書,其后,她又為《金石錄》的刊行四處奔波。李清照死后,《金石錄》完好無缺地送到遠在福建泉州的趙明誠之兄趙思誠處,使《金石錄》終于在紹興二十六年得以刊行于世,流傳至今。
公元1155年,那一年,山野里開滿了黃花,一片又一片的黃花,把山野覆蓋,開得燦爛開得絢麗,開得耀眼。風吹過,層層起伏,像海洋,花的海洋。
那一年,李清照已是72歲的高齡。歲月,在她曾經美麗的臉上,刻下了一道一道的皺紋,滿頭的白發,遮掩不住疲憊的臉。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就是名滿南宋的才女,他們更沒有想到,這個老人,曾經如花似玉,傾國傾城。
在這樣的季節,李清照感到有點孤獨,她遲緩地走出來,看著庭院里的黃花,久久不語,就那么地看著,隨后。閉上眼睛,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我不知道李清照為什么對黃花有著特殊的感情。李清照詞中,曾經多次出現這種叫作菊花的植物。也許,黃花,寄托著她的某種思想吧。
在一個開滿黃花的深秋,一代詞宗李清照,帶著無盡的愁緒,撒手人寰。就在那一天,滿山的黃花突然枯萎。
李清照走了,但她那散發著溢滿愁緒的詩詞,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千秋萬代,熠熠生輝!
李清照死后,后人對她評價是“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只(枝)女兒花!”
我想,享得如此贊譽,惟有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