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試驗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區,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沖,北接四川,西鄰云南,東與遵義市、貴陽市接壤,南與六盤水市、安順市相連。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川秀美,資源豐富,為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
然而,20年前的畢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加之地理環境偏僻閉塞和人口增長過快,形成了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貧困綜合癥”局面。
1987年,畢節地區人均糧食不到2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84元,全地區所轄8個縣(市)中有6個屬國家級貧困縣,農村貧困的人口占其總人口的53.68%,是貴州省最貧困的地區。
1988年,在時任貴州省省委書記胡錦濤的倡導下,后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國家級試驗區。為畢節20年后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畢節人民指明了方向。
今天的畢節,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截止2007年底,全地區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23.4億元增加到335.45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02億元增加到55.0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412元增加到4580元,初步擺脫了人口膨脹,生態惡化,經濟貧困的歷史。
面對畢節地區2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變化,日前,記者走訪了畢節地區,并采訪了該地區的領導。
在回首20年的發展時,畢節地區多位領導十分感慨,他們不斷強調指出,牢牢把握“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這個主題,是畢節發展建設的關鍵。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針對全地區未徹底解決溫飽問題及人口多的狀況,當地政府堅持以改變貧困面貌,持續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采取了一切有利于擺脫貧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區貧困人口從311.2萬減少到58萬。在基本解決農村人口“吃飯”問題的同時,加大了以交通等基礎設施為重點建設的力度;以興修畢節到二堡的“志氣路”為突破,采取以工代賑,以糧換工等方式,組織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堅持不懈地進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結束了畢節不通高等級公路的歷史。
20年來,全地區已建成基本農田170多萬畝,農業人均基本農田由原來的0.22畝增加到現在的0.33畝,解決了190多萬人和15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公路、通電、通程控電話;對居住生存條件差的地區的3.6萬極貧困人口實施了扶貧搬遷;改造了農村極貧困戶房間2.26萬間,其中,為無房戶建房7600多間。
針對畢節地區山多地少,農業生產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和水土流失面積大的現實,當地政府還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決制止對生態人為的破壞,以工程項目推動生態建設,逐步實現了生態的良性循環。緊緊圍繞治山治水,脫貧致富這個目標,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貴畢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開展了大規模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在全區8縣(市)的328條小流域內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7793.37平方公里,配套建設蓄水工程2527座,新修引水渠堤215.30公里,谷坊、攔沙壩1846座,沉沙函作業便道150.11公里,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4372.48萬方,群眾投工投勞16047.91萬個,中央、地方累計投資2.87億元,使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與1988年相比,全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由1.68萬平方公里降到現在的1.58萬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從5446噸/平方公里減少到3389噸/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14%提高到36%,在治理區初步實現了“土不下山,水不亂流”的良好生態格局。
針對畢節地區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低的現實,當地政府以控制人口數量為中心,以提高人口素質為宗旨,以優化人口結構為關鍵,以開發人力資源為動力。由于政策到位,全地區20年來累計少出生126萬人,使人口自然增長率從原來的21.29‰下降到現在的7,80‰,人口出生率從原來的27.41‰下降到現在的14.31‰。
當前,畢節人民正牢牢把握“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這個主題,深化改革開放,明確目標任務,把人口控制、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采訪結束時,畢節地區的領導都堅定地表示,一定要遵照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是在全國最貧困的地區搞試驗,在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時,不可能、也不應該照抄照搬沿海開放地區的做法和模式,必須對試驗區的目標、任務,特別是對自身的特點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決定試驗區工作成敗的關鍵問題”。只有這樣,畢節試驗區才能在發展環境上再上一層樓;在機制、體制上再來一回突破;在科學發展上來一個新跨越;這樣畢節才有美好的未來。